9月13日消息,今日华为和小米宣布达成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该协议覆盖了包括5G在内的通信技术。

  华为知识产权部部长樊志勇表示:“华为很高兴与小米公司达成许可。这份许可协议再次体现了行业对华为在通信标准领域所做贡献的认可,也让我们得以加强未来移动通信技术的研究投入。”

  小米集团战略合作部总经理徐然表示:“我们很高兴与华为达成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这充分体现了双方对彼此知识产权的认可和尊重。小米将一如既往地秉持小米知识产权价值观,尊重知识产权,寻求共赢、长期可持续的知识产权伙伴关系,以知识产权推进技术普惠,让科技惠及更广泛人群。”

  据了解,2022年12月9日,华为与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宣布签订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该协议覆盖了包括5G标准在内的蜂窝通信标准基本专利。

 

  2023年8月,华为与爱立信宣布签订长期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该协议包括3/4/5G蜂窝技术在内的覆盖了3GPP,ITU,IEEE,IETF等广泛的标准相关基本专利,覆盖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和终端设备销售。根据协议,双方都许可对方在全球范围内使用自身持有的标准专利技术。

  新浪科技讯 9月4日下午消息,华为今日在心声社区公布了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在高端技术人才使用工作组对标会上的讲话。他表示,华为要建立一个自己的高端人才储备库,不拘一格获取优秀人才;同时,对优秀人才的激励,最主要是让他们能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

  任正非表示,这个高端人才储备库,只要是优秀人才都可以进来,包括非边界内专业的人才愿意到边界内来工作,华为就愿意要。朝着假设的方向,不断探索,不断储备。“我们是储备人才,不储备美元,最终储备出自己的人才库。”

  如何留住优秀人才?他认为,物质激励不是最主要的,第一点应该是他能找到自己热爱的岗位,当他热爱时,就会踏实工作。若果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工作机会相结合了,他就会无怨无悔。因此,华为要重视这些人才在工作岗位的发挥,同时也在贡献上去评价他。

  对于人才的成长,任正非强调,全才首先一定是专才,全才是从专才中成长起来的。他在某一项钻研得很透,在其他项就能理解。如果没有专才,就不可能成为全才,没有专才的“全才”也许没有突破能力;另外,华为要建立一个高级专家交流平台,便于跨界交流。垂直专业是烟囱,跨界专家交流平台就是在烟囱上面搞一朵云,这样大家就知道跨界交流、融合创新也是一个很好的出路。

  与此同时,他还提出要创造人才成长的土壤和宽容的环境,让大家畅所欲言,“炸开”思想,让优秀人才涌现,英雄倍出。华为公司一直贯彻选拔制,因为人才不是靠培养,而是自我成长,要创造人才成长的土壤。不要给高级专家担负太多管理人才的责任,不要搞“拉郎配”,要给他们自由度,他有多大能量就发挥多大能量。

  以下为任正非讲话全文:

  任总在高端技术人才使用工作组对标会上的讲话

  2023年7月28日

  一、我们要建立一个自己的高端人才储备库,不拘一格获取优秀人才,但在招聘时要讲清楚公司的业务边界,允许在边界内研究探索。

  公司已经明确,我们要努力在有限的业务范围内领先世界,不是在全方位领先。所以,我们产品的边界是收缩的,研究的边界可以适当宽一些,也不是宽得无边。那么,招聘的时候,首先要划定一个业务边界,讲清楚我们的理想是什么、边界是什么。不在我们这个边界内专业的人员,他是否愿意从事在边界内的工作?如果他愿意,转行是可以的。比如,孙中山本是学医的,先是医人,后来医国。我们公司出售的莫贝克电源公司的主力曾是牙科医生,因为技术是相通的,他虽然学习神经学、蛋白质生物学等,但计算能力也很强。所以,我们不要对人才有固定看法。

  我们要建立一个自己的高端人才储备库,只要是优秀人才都可以进来,包括非边界内专业的人才愿意到边界内来工作,我们就愿意要。我们朝着假设的方向,不断探索,不断储备。我们是储备人才,不储备美元,最终储备出自己的人才库。当然,高端人才全部是指技术方面,管理类或其他行业不在此列,管理类的干部走垂直循环、在实践中逐步成长的道路,没有层层的实践成功经验积累,很难有破格提拔的可能。

  二、对优秀人才的激励,最主要是让他们能找到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

  如何留住优秀人才?我认为,物质激励不是最主要的,第一点应该是他能找到自己热爱的岗位,当他热爱时,就会踏实工作。若果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工作机会相结合了,他就会无怨无悔。因此,我们要重视这些人才在工作岗位的发挥,同时也在贡献上去评价他。

  公司指定了一批高级专家,信任他们对人才的识别和评价,去入职新员工中寻找合适的人。专家先把一些题目出在网上,有人回帖,专家就去找他喝咖啡沟通,判断这个人是否明白了题目,是否有破题的能力,他适合到哪个部门工作、定多少级,专家签字就行。新员工在入职时就可以有差异化,为什么同班同学一定要整齐划一前进呢?我们不要担心定错级,即使定错也是一个短时间的问题。如果他确实没本事,过一段时间就会被自然淘汰,也只拿错了短时间的高工资;如果他确实有本事,就还会往上升,很快就能超过你的标准线。如果在定级上有担心,可以有一个主谈人和一个复核人,两人签字就确定了,不需要强调严丝合缝100%准确,可以适当模糊一些。

  其实,集体评议往往会埋没人才。“歪瓜裂枣”很多,我们的专家要识别他特殊能力的一面就行,也不用全面评价一个人,“不拘一格降人才”。比如,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让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破格进入清华大学,开启了华罗庚高水平数学的研究生涯;罗家伦当清华校长时,录取了数学成绩只有15分的钱钟书,成就了一位文学大师。初始职级,在校园招聘时可以定一次,在与优秀新员工喝咖啡时也可以再定一次,我们直接授权这批专家。

  三、全才是从专才中产生的,领袖是自然成长起来的。

  第一,全才首先一定是专才,全才是从专才中成长起来的。他在某一项钻研得很透,在其他项就能理解。如果没有专才,就不可能成为全才,没有专才的“全才”也许没有突破能力,绕着城墙转,找不到放“炸药包”的地方。系统性的、阐述性的和构建性的专家合起来也不行,就如皮蛋粥一样,皮蛋还是皮蛋,粥还是粥,并没有发生物理和化学性的转变。

  领袖是自然成长起来的,不是我们去找。大家看到,为什么大领袖、大统帅绝大多数都是小镇上产生的?因为大都市很重视规矩,约束很多,当然不仅仅是父母、社会、环境、同时代的小朋友,因此它们大量产生的是工程师、艺术家;小镇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小孩也不懂得太多的世界,他们在某一件事上就容易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就容易成长起来,产生历史贡献。例如毛泽东、粟裕……。他们一定要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才知道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小孩走路喜欢踩小水坑,只有他自己摔两次,才知道水坑不能踩,才有自主决策能力。所以,我们强调要有成功的实践经验,做一个小项目成功,他就知道什么叫决策;如果他一个事情都没有成功过,他当高级干部时的决策就是胡来。我们在选择干部的时候,贯彻没贡献不考核,节省人力资源。

  财经这几年在世界名牌大学里招了很多人,先派到非洲去做PFC。PFC要做核算,核算就一定要懂业务,就一定要去看基站、板件……是什么,这样他对业务有一点理解;不理解业务的财经人员,只能做会计。了解两年以后,从基层CFO、精算师……他慢慢循环上升,最后到机关来,机关就没有了“空军司令”,而是知晓项目的管理者。所以,现在我们招聘的系统工程科学家、博士,也是先到产品线,从产品到开发……,再一点点升级上来,不是一来就能够做规划的。

  第二,我们要建立一个高级专家交流平台,便于跨界交流。比如,光的专家走到交换去,硬件的走到软件去,软件的走到硬件去……超越现有专业上面再有这样一个跨界平台。垂直专业是烟囱,跨界专家交流平台就是在烟囱上面搞一朵云,这样大家就知道跨界交流、融合创新也是一个很好的出路。

  四、我们公司要创造人才成长的土壤和宽容的环境,让大家畅所欲言,“炸开”思想,让优秀人才涌现,英雄倍出。

  华为公司一直贯彻选拔制,因为人才不是靠培养,而是自我成长,我们要创造人才成长的土壤,就如“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我们不要给高级专家担负太多管理人才的责任,不要搞“拉郎配”,要给他们自由度,他有多大能量就发挥多大能量。

  第一,高端技术人才在适合的工作岗位,一定会显出他的价值来,然后在价值体系去评价他。我们可以设一个高端投诉平台,大家有问题就写邮件到这个平台,人力资源去听他倾诉,做成纪要报给有关部门帮助他调整。我们可以安排一些人际理解力强、熟悉华为流程、善于沟通、善于团结人的老员工,到导师部去听群众的声音,调节矛盾。

  第二,在人才成长过程中,我们要创造一个宽容的环境,让大家愿意畅所欲言,互相启发,把思想炸开。一是,喝咖啡是一种形式,网聊也是“喝咖啡”,比如2012实验室在群里的讨论就很激烈,关于软件突围方向在心声社区的回帖有1500多条,别看这一片骂声,这就是贵人指点、高僧开光、西汉张良在桥头获得的天书……。对新员工是多么好的指引。我为什么不愿意网聊,愿意喝咖啡呢?我认为讲话互动比文字互动效率高、表述更清楚。二是,高级专家要用更多精力来读文献,而不是埋头做事。比如,把一半时间用来读文献,写写感想。三是,我们“黄大年茶思屋”应该号召所有员工把他认为好的文献转帖过来,如果涉及知识产权问题,就把索引贴上来就行,大家再去那个网站上查阅,这也是一个沟通方式。

 

  今天听了汇报,你们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清晰的。历史滚滚向前就会有新陈代谢,有人选择离开就会有继任上来,但是我们要形成一个良好机制,让优秀人才涌现,英雄倍出。

  新浪科技讯 9月5日上午消息,在2023百度云智大会上,百度智能云宣布发布“AI原生应用Family”。面向大量客户共通的应用场景及需求,提供11款适用于企业通用场景的产品,重点覆盖服务营销、办公提效、生产优化三大领域。

  在服务营销领域,“百度智能云曦灵”数字人(10.100, -0.42, -3.99%)平台进行了“形”、“神”两大升级。在形象方面,可用原来三分之一的成本、十分之一的制作周期,渲染出媲美好莱坞级别的高清3D数字人,并成为行业唯一可“小时级”制作超写实数字服装的平台。在人设及灵魂上,升级后的数字人将拥有强大的通识知识,并融会贯通金融、文旅、电商等各领域专业知识,塑造个性化人设。

  面向企业对图文、视频创作的需求,“百度智能云一念”内容创作平台正式发布。可一键生成符合小红书、B站、抖音等各平台风格的营销推广文案,提供超30种风格的创意海报制作模板、还可基于丰富的素材库实现文本一键生成视频。

  同时,“智能客服unit平台”也基于大模型正式升级至8.0,可助力人工客服单次服务时长缩短三分之一,机器客服问题解决率提升75%,并通过检索增强控制企业知识的应答可控。

  在办公提效方面,推出基于大模型重构的全新企业搜索引擎“百度智能云甄知”。该产品可帮助员工跨模态、跨应用的迅速找到想要的内容,还可实现“知识找人”,向员工推送他可能感兴趣的文档,辅助员工持续学习。在代码辅助上,百度智能云代码助手“Comate”已全面应用于百度内部研发,采纳率达50%,并获得一百多家机构测试使用。

 

  除此之外,AI原生应用Family还覆盖智能对话、金融投研、智能分析、能碳优化等多类企业通用的应用,将重塑企业在各类场景中的交互方式及管理范式。(文猛)

  

 

  9月5日,澎湃新闻获悉,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相关部门于9月4日组织头部中介机构召开讨论会,会议主要沟通近期房地产市场的有关情况并了解“认房不认贷”新政实施效果,包括新增客户、挂牌量、转定情况、房价波动等内容。另据了解,相关平台机构条线负责人亦汇报了相关情况。

  据悉,上海市统计局相关部门还将于近期召集经纪机构进一步讨论相关问题。

  对此,沪上多家中介机构表示参与了会议,房地产经纪行业协会相关人士亦表示确有相关会议。不过,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热线服务人员表示不清楚。

  官网显示,上海市房地产交易中心承担着全市房地产交易和产权管理、住房租赁服务、房地产市场监测、房屋测绘及成果管理和“962269”房地产交易行业服务热线的工作。

  另有媒体9月5日报道,有国家部委相关司局以及其他一线城市住建部门,也在向相关房产机构询问新政后一线城市市场情况,且询问内容相当详细,包括房价、成交情况及看房热度等。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政策刚落地,仍需时间来检测实质效果。当前,市场活跃度及成交量有所回升,但多为前期积累的客户,对于房价而言,政策落地时间较短,未有大幅波动,因此政策实际落地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同时,前期积累的购房需求释放后,市场走势仍未明确。

  有分析认为,“认房不认贷”政策主要利好改善型人群,对刚需客户而言,政策仍有改善的空间。

  9月1日,上海、北京先后宣布全面执行“认房不用认贷”政策,在此之前,广州、深圳已于8月30日全部落实首套“认房不认贷”政策。

  此次政策内容主要为居民家庭(包括借款人、配偶及未成年子女)申请贷款购买商品住房时,家庭成员在本市名下无成套住房的,不论是否已利用贷款购买过住房,银行业金融机构均按首套住房执行住房信贷政策。

  新政出台后,卖一买一的贷款客户及本地无房或外地有过贷款记录的客群可按照首套房资质进行购房,购房成本降低,有利于这部分客群需求积极释放。

  一线城市认房不认贷政策颁布后,北上广深市场已现效果。

  中指研究院市场研究总监陈文静表示,新政后,北京新房、二手房热度均有所回升。新房方面,到访量增加明显,特别是优质板块项目,关注度较高,部分项目官宣收回之前价格优惠,甚至向上小幅度调价。二手房方面,日均带看量亦较上月日均增加,业主预期有所好转,议价空间也在缩小,在卖一买一客户置换需求等客群影响下,挂牌量较新政前提升。

  中指研究院上海分院高级分析师陈炬兰表示,新政执行后上海新房热度明显有所上升,新房项目到访和认购热度上涨明显,但也与目前处于新房供应高峰有关。二手房市场目前热度反应相对新房较慢,主要原因为本次新政利好的是外地买房的上海首套刚需及上海置换客户,二手房市场的挂牌量有所上升,多数客户置换打新,而卖方目前降价意愿减弱,二手房市场相对此前格局变化是,挂牌量再次上升,议价空间变小,而买房并没有明显增加,因此上海二手房市场处于僵持状态。上海新房实行严格的限价制度,房价不会因为热度有涨幅,房价整体以稳为主。

  对于广深市场,中指研究院华南分院总经理杨红侠则提到,新政执行后广州新房热度有所上升,上周末部分新开盘项目去化理想,中心城区及近郊区域新房项目到访和认购热度上升明显,部分项目宣称“提前执行首套2成政策”吸客,实际执行仍有待银行相关措施落地,亦有部分项目宣称回收折扣或向上小幅提价,但以噱头为主,实际成交价格未有明显变化。远郊区域市场或部分偏纯刚需项目变化不明显,客户仍处于观望态势中。二手房市场方面,部分客户存在置换需求,挂牌量小幅上升,中介带看量上升,但成交量变化不大,存在一定的议价空间。

 

  对深圳市场而言,新政执行后首个周末深圳新房市场受台风影响不大,购房者的看房热情明显提升,意向登记人数上升,部分新盘开盘去化较好。二手市场方面变化暂不明显,部分卖家更通过近期政策密集利好降价加快成交,二手市场信心仍未明显恢复。预计短期内,深圳部分前期积压的潜在需求有望得到释放,但主要以一手新房为主,市场或将呈现一手热度回升、二手维持平稳的特征。

  8月7日,在印度尼西亚西爪哇省的茂物,乡间一条河流的水量大为减少几近干涸。 (新华社发)

  8月4日,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发布的7月份大米价格指数显示,大米价格环比上涨2.8%,同比上涨19.7%,创2011年9月以来的最高水平。粮农组织指出,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大米减产,以及有关国家采取的出口管制措施,将加剧许多国家粮食价格走高趋势,并引起全球粮价继续上涨。

  多国宣布大米出口禁令,引起市场担忧。7月20日,印度政府宣布,为保障国内市场供应,将禁止除蒸谷米和印度香米外的大米出口,即日起生效。印度消费者事务、食品和公共分配部发布公告说,强季风降雨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害,大米零售价格在一个月内上涨3%后,政府决定实施大米出口限制。自2022年10月以来,印度国内大米价格已经上涨超过30%。

  印度是世界重要大米出口国,占世界大米出口量的40%以上,2022年印度大米出口总量约2200万吨,超过泰国、越南、巴基斯坦和美国四大大米出口国的总量。此次受影响的大米出口量约为1000万吨,印度的最新大米出口禁令,无疑将给近期价格趋于相对平稳的世界粮食市场带来新冲击。

  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数据显示,自2022年9月以来,全球大米市场价格上涨了15%至20%。在过去的15年里,印度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米出口国。印度大米生产及出口的任何变动,都可能引起大米市场的反应及波动。加上其他国家出口商的低库存,意味着任何供应量的减少都可能推高全球粮食价格。

  受印度大米出口禁令的影响,阿联酋经济部于7月28日宣布暂停大米出口4个月,以确保当地市场有充足的大米供应,从而抑制米价等粮食价格的过快上涨。该决定在禁止大米出口的同时,也禁止2023年7月20日以后从印度进口的大米再出口,并适用于所有大米品种,包括糙米、全精米或半精米。

  而俄罗斯继续延长大米出口禁令,使粮食市场雪上加霜。俄罗斯政府7月29日通报,俄方已决定继续临时禁止本国大米及碎米出口,期限至今年12月31日,“以保障国内市场稳定”。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俄罗斯为了保障国内市场供应,从2022年7月1日开始临时禁止出口大米,后多次延长禁令,直至今年年底。

  正值全球大米供应紧张之际,缅甸大米联合会的官员透露,缅甸计划从8月底开始暂时限制大米出口约45天,以控制国内大米价格上涨。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数据显示,缅甸是世界第五大大米出口国,每年出口超过200万吨的大米。缅甸尽管不像印度或泰国在全球大米市场上占据重要地位,但采取限制出口措施正值市场供应紧张之际,必将向市场发出价格看涨信号。

  自印度7月份限制大米出口以来,全球主要稻米价格每吨已上涨约80美元。泰国和越南等主要大米出口国提供的全球大米价格,已经上涨至202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由于厄尔尼诺现象引发的干旱将导致产量减少,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等主要大米进口国正在抢购大米。新加坡为稳定供应来源和米价,正在与进口商密切合作,增加各种来源,进口不同品种的大米,并寻求印度政府能豁免大米出口禁令。

  然而,8月25日晚间,印度财政部发布通告,宣布即日起对蒸谷米征收20%出口税。这意味着印度已经禁止占出口80%的所有非印度香米品种的大米出口。印度7月份的出口禁令已经使全球米价上涨超过25%,接近12年来的最高水平。其进一步限制大米出口,恐将再次推高全球米价。

  目前,全球有30多亿人口以大米作为主食,有近九成的人来自亚洲。印度大米出口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印度等国家采取的大米出口限制,以及泰国和越南等大米主要出口国家的大米价格上涨,将迫使亚洲国家不得不以更高价格进口大米,推动粮价年内继续上涨。

  此外,近期俄乌冲突进一步加剧,乌克兰的下一个收获季节即将到来,俄罗斯方面宣布黑海粮食外运协议“终止”,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全球粮食安全的担忧。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22年全球约有9亿人处于重度粮食不安全状况。在全球经济疲软、地区冲突和极端天气等因素叠加影响下,今年全球粮食严重不安全的状况恐怕会继续加深。

 

  粮农组织警告称,“大米价格上行将威胁到一大部分世界人口的粮食安全,尤其是最贫困人口和将大部分收入用于采买口粮的群体”,同时强调指出,大米等粮食的出口限制还将对生产、消费和价格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在限制期限结束之后仍会持续,并有可能加剧许多国家国内粮食价格的高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