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国企业家》记者 梁宵 编辑|徐昙

  又一家传统零售商与互联网巨头牵手了。

  1月23日,家乐福公告宣布,腾讯与永辉将对家乐福中国进行潜在投资,本项战略合作将结合家乐福的零售专业基础与腾讯的数字化技术与创新能力。

  不过,三方均未透露具体的投资金额和股份结构,家乐福方面表示“以上战略合作与投资尚需进一步尽职调查以及各方就最终文件条款达成一致。”而收到上交所问询函的永辉同样表示,公司投资家乐福中国拟取得的股权比例及预计投资金额暂不确定,与家乐福的合作内容和模式暂不确定。

  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家乐福仍将是家乐福中国的最大股东。

  相较于其他竞争对手,家乐福的行动已经落后了。目前国内市场上份额排名前五的零售商中(参考凯度消费者指数数据),家乐福可以说是唯一一家单打独斗的了,其他四家都与阿里、腾讯,或者京东有了深度合作。

  一直以来,家乐福希望通过自救的方式来切分新零售的蛋糕,但却节节失守,谈判的筹码也随之减弱,将自己置于一个愈加被动的境地,据《财经》杂志的报道,在与腾讯谈判前,家乐福的谈判对象是阿里巴巴,而且方案不是投资入股,而是将家乐福中国整体出售给阿里,但双方没能达成协议。不过阿里否认曾与家乐福进行过谈判。

  阿里或腾讯,已经纷纷加速了在零售阵地的招兵买马,除了结盟其中之一,传统零售商是否还有第三条路呢?

  不会卖身

  2012年出任家乐福中国区总裁的唐嘉年说得一口流利的汉语,2018年的元旦刚过,他与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所长顾国建见了一次面,言之凿凿地重申“家乐福不会离开中国!”

  几天之后,外媒披露了家乐福计划出售中国区业务,但被家乐福中国官方否认。实际上,出售的流言从2009年就开始散播了,那一年家乐福在中国市场的领导地位被后来者大润发颠覆,而唐嘉年上任以来,几乎隔一段时间就要应对一次类似的绯闻,“我们回应传闻的最好方式,是将自己手中的工作做到最好,对反复出现的出售传闻无法详细评论。”2013年的时候他曾如是回答。

  不过,家乐福中国并没有如其所愿做得更好,反而愈来愈艰难。

  数据显示,2016年,家乐福在亚洲市场销售额下降3.8%,运营利润亏损了5800万欧元,其中,中国内地同店销售额下降了7.6%;2017年,家乐福全球业绩正向增长,但中国业绩却下滑了5%,是家乐福全球市场中表现最差的。《凯度消费者指数》显示,截止2017年6月16日的52周,家乐福在中国区现代通路(包括大卖场、超市和便利店)的市场占有率为3.3%,同比下滑了0.1%;而排在其后的永辉则在过去的一年中市场占有率从2.6%提升到3.1%,直逼前者第四的位置。

  难怪传言会一波胜似一波。

  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家乐福中国在短期内并不会像Tesco委身华润万家那样,彻底将中国市场拱手他人。

  家乐福的公告显示,通过此次战略合作,家乐福将提升其线上曝光率、提高线上与线下零售业务的流量并利用腾讯先进的数字和技术专长开发全新的智慧零售项目。拟合作范围包括数据、智慧零售、移动支付、店内体验和数据分析等多个主要领域。

  这些措施与家乐福的全球战略相得益彰。家乐福发给《中国企业家》的公告显示,一方面,未来会进行大刀阔斧的降低成本计划,预计2020年起每年减少20亿欧元成本,但与此同时,则会更大力度地进行数字化等投入,预计集团将在5年内投资28亿欧元,是当前用于数字化和全渠道改革投资的六倍(投资和经营费用总额)。

  众所周知的是,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数字化应用的前沿,诸如盒马鲜生等新零售的模板已经吸引了全球的资深传统零售商的关注,而在家乐福如此兴师动众地数字化转型之际,保留这个前沿阵地的接触触角,至关重要。

  错失最佳时机

  另一方面的原因则带有一丝无奈。

  唐嘉年指出,这几年家乐福在中国市场投入了许多做了大量的事,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开了网上商场、新开了便利店、在中国市场的六大区域建立了配送中心,取消了城市采购中心,积极地转型改造大卖场等等。

  如其所说,家乐福一直希望通过自救来尝试收复失地,不过,这些措施目前都未能获得大的起色,2013年自建的“家乐福网上商城”至今运营依然不够顺畅,而2014年就引入中国的便利店业态“Easy家乐福”也被质疑进展缓慢,截止目前的数量为39家,甚至落后于家乐福在2016年就设定的40家的目标。

  目前来看,这些投入并没有让家乐福获得预期的市场份额,但却无疑提升了家乐福对这个市场的期待值,就像唐嘉年所说的,“家乐福在中国投资了这么多,是不可能放弃这个市场的。”

  不过,对这些“沉没成本”的过于强调或许也让家乐福错失了更好的“机会窗口”,即投入越多,对资产估计越高,也就越难与潜在的合作对象达成共识,实际上,家乐福前任全球CEO就表示要寻求与中国企业的合作,但这个目标直到其2017年6月离任都没有实现,而全球第一大零售商沃尔玛则早在一年前就迈出了这一步,宣布与京东达成深度战略合作。

  《财经》了解到的一个情况也说明了这一问题,据知情人透露,阿里在准备投资线下零售时,潜在投资对象很多,最终圈定了两个对象,即大润发和家乐福。但家乐福开价较高,而大润发相对便宜,且收购条款简单,因此阿里最终敲定了前者。

  “双寡头”之争

  大润发与阿里结盟,或许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家乐福的决策速度。

  2017年11月20日,阿里巴巴集团、Auchan Retail S.A.(欧尚零售)、润泰集团宣布达成新零售战略合作。根据战略协议,阿里巴巴集团将投入约28.8亿美元,直接和间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后者拥有欧尚、大润发两大品牌,在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运营446家大卖场。

  不仅家乐福,其他没有“站队”的零售商或许也都按捺不住了。

  1月22日,步步高(19.010, 0.00, 0.00%)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因筹划重大事项,公司股票于2018年1月22日起临时停牌,预计停牌时间为10个交易日。

  事实上,步步高也是一家进取心很强的区域零售商,旗下业务涵盖大卖场、购物中心、便利店、还积极搭建了电子商务平台;不过12月28日,步步高旗下进口跨境电商平台“云猴全球购”发布公告称,公司因业务调整需求,将于2017年12月31日关停此平台。

  2018年,步步高上线“零售+餐饮”的鲜食演义,据说,步步高董事长王填还曾向盒马鲜生创始人侯毅取经。或许侯毅也与王填就传统零售商的转型有过交流,“新零售不可能通过传统零售和传统电商的自我升级来实现,而必须要彻底颠覆。”曾在传统零售和京东均有过数十年经历的侯毅曾在接受《中国企业家》记者采访的时候指出。

  在自我固守、转型受困之后,与互联网企业结盟或许成为不得已的选择,但如何站队则需要谨慎判断。

  步步高此前与阿里和腾讯均有合作,王填曾经在接受采访时,对阿里和腾讯有过一个比较,他认为阿里就像苹果系统,以强制性统治系统内玩家,要么听话,要么别进来;而腾讯则像安卓系统,提供一个开放式大平台,所有玩家和平共处,各取所需。

  目前中国市场五大零售商中,阿里系的高鑫集团占据8.2%的市场份额,居于首位,其他的四家中,华润万家、沃尔玛与京东开展了深度合作;第四、第五位的家乐福和永辉则与腾讯走的更近。鉴于腾讯已经成为京东的第一大股东,那么未来对新零售的争夺,也可以说集中在阿里和腾讯两大阵营。

  这将是一个有别于过去的零售格局,在传统零售商的时代,市场非常分散,前十大零售商总的市场份额还不到40%,但在未来,这个市场将会越来越寡头化。

  “在未来零售行业会发生什么变化?真的不知道。从我过往十几二十年的经验来看,既然这个战争发生了,它就不可能很快结束,而当它结束时一定是面目全非了。”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一次演讲中表示。

 

  在面目全非之前,越快认清形势,就越早占据有利位势,或许,家乐福的决定还不算太迟。

  多重利好支撑油价

  2018年以来,国际油价震荡上行。1月15日,布伦特原油价格收于70.22美元/桶,创3年多来新高。

  然而,1月16日,由于交易员采取获利回吐操作令油价走势承压,国际原油结束连涨6日的走势,布伦特原油跌破70美元/桶心理关口。

  此后几个交易日,国际原油高位震荡,布伦特原油价格持续在69美元/桶上下徘徊,WTI则位于64美元/桶下方。

  不过,1月2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调今明两年经济增长预期至3.9%,经济前景向好促使投资者更加看好国际原油需求增长形势,对国际油价形成一定支撑。

  此外,沙特能源部长法利赫讲话也为油市带来利好。法利赫表示,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已经达成共识,将在2018年底之后继续合作控制产量,不过届时可能会实施新的限产措施而非延续当前的减产协议。

  受上述利好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出现连涨走势。值得注意的是,1月24日,美国能源信息署(EIA)公布数据显示,至1月19日当周,美国原油库存下降110万桶至4.1158亿桶,这也是2015年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尽管上周库存降幅低于预期,但连续10周下跌是EIA数据追溯至1982年以来的最长跨度。

  这也使得市场看多情绪高涨,加之美元持续下跌也为油价带来部分支撑,当日布伦特原油一度突破71美元/桶关口。

  截至1月24日收盘,纽约商品交易所3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收于65.61美元/桶,涨幅为1.77%左右。3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收于70.53美元/桶,涨幅为0.81%。

  杨晓芬表示,中宇资讯监测数据显示成品油零限价上调幅度由最初的120元/吨下滑至当前的60元/吨,徘徊在调价红线附近,调价政策能否正式落实充满不确定性,也加重业者的观望情绪。但周四受美国原油库存继续下降及美元继续下挫的影响,国际油价打开新的上行空间,日内双双突破关键阻力水平,使得本次调价窗口得以明朗。

  成品油价或小幅上调

  2018年国内成品油价上调目前仅于1月12日进行了一次。据多家机构测算,本轮成品油价有望迎来小幅上调,实现“二连涨”。

  据隆众资讯测算,截至1月24日原油综合变化率2.26%,预计对应上调幅度为60元/吨。

  隆众资讯分析师李彦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以本轮周期内国际油价水平测算,成品油调价对应幅度在50元/吨附近,正好“压线”,小幅上调和搁浅的可能性均存。不过最近几个交易日国际油价强势攀升,使得小幅上调的可能性大增。

  据金联创测算,截至1月25日第9个工作日,参考原油品种均价为66.78美元/桶,变化率2.34%,对应汽柴油价格将上调60元/吨。

  本轮成品油有望迎来小幅上调的同时,对消费者而言,加油站优惠力度如何也是决定其出行成本的重要因素之一。

  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戴田东表示,目前国内主营加油站优惠促销活动持续进行中,并且优惠幅度有增大现象,比如山东淄博地区部分中石油、中石化加油站优惠幅度由之前的0.7元/升扩大至1元/升。

  戴田东指出,若上调落实后,但由于幅度较小,而“三桶油”加油站优惠幅度有增大迹象,因而出行成本虽有小幅增加,但依旧在车主接受范围之内。

  不过,民营加油站优惠幅度则有缩减迹象。戴田东表示,由于汽油批发价近期上涨,民营加油站的购进成本增加,故部分民营加油站汽油价格已涨至6元/升左右,且优惠幅度也由之前的1.2元/升缩减至0.5元/升,故在民营加油站加油的车主出行成本将有所增加。

 

  下一轮调价窗口将于2018年2月9日24时开启。李彦指出,目前来看国际油价高位坚挺,利好因素仍占上风,但70美元附近同样面临心理阻力,继续上破动力或有限。预计下一轮成品油调价搁浅或小涨的可能性较大。

  提到饮品店一部分人认为冬季是淡季,夏季饮品需求大,还可以售卖冰淇淋,到冬季出门的少了,买饮品的人也少了,其实不然。

  夏季由于炎热,人们出门看到饮品店不免感到口渴,更想要来杯加冰饮品,降暑解渴,夏季必备,而且还有物美价廉的冰淇淋,基础款几元钱就能吃到。夏季饮品店确实很忙碌,但是冬季就一定是淡季吗?

  

\

 

  如果你的店面在冬季是冬季,那么你还是没有做对。接下来柠檬工坊小编就来讲讲关于冬季饮品经营的小技巧。夏季人们喜欢喝加冰的饮品,冬季人们喜欢喝加热饮品,这些需求都是身体需要所致,是为了让自己更好适应外界环境做出的选择。因为对于饮品来说,还有瓶装饮品这个竞争对手,人们为什么更愿意选择杯装的呢?因为更加人性化,只要你想喝即使在冬季店员也可以给你做出加冰的饮品。

  那么在冬季当然是卖加热或者常温的饮品,而且要推出几款适合冬季饮用的新品作为店内主推饮品,可以用促销活动来吸引顾客尝鲜。不是一味的降价促销,要让你的新产品有特色,至少别家是没有的,这样人们才会都到你店面,而且能够看出是诚心诚意的促销新品。你的饮品名字要新颖,要彰显自己店面与众不同,当然还是要在产品质量上下功夫。

  在冬季可以主要推荐红茶类饮品,红茶暖胃,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不同人群饮用,爱美女士更是不可错过。在柠檬工坊还有自制手工制作的爆爆珠,加入到奶茶中,一咬即弹破,就能喝到酸奶,既好喝又好玩。饮品里面还会加有蜂蜜,蜂蜜是理想的保健饮品。每天早晚各饮用一杯,既可润肠通便,又可预防感冒,清除体内毒素。冬季更是喝些花茶,尤其是对于女性来说,花茶能够养颜,为身体补充元素。冬季易感冒,多喝些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增强抵抗力。在冬季适合奶茶、咖啡或者具有滋补功效的热饮,可以在饮品中加入红枣、蜂蜜、牛奶等。

  冬季想要经营好饮品店,还是要以顾客需求为主,什么季节喝什么类型的饮品,杯装饮品能够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想要喝热的可以点热饮,想要喝到加冰饮品可以喝到加冰饮品,而且更加营养健康,没有添加剂的使用,绿色、安全让杯装饮品更加出众。

  

\

 

 

  柠檬工坊深知消费者对饮品的需求,在冬季不是淡季而是旺季,会开店技巧才能被消费者熟知,做好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做好顾客需求调查,做出让消费者满意并且对身体有益的饮品,这样的店面一年四季都是旺季。

  前几天,小编的一个朋友经营的一家海鲜餐厅关门了,朋友很是无奈,他跟小编说,如果当时选个好的地段,或许就是另一种场景了。想想也是,产品不好,可以调整菜品结构和口味,厨师不好,可以换厨师,换团队,可是选址要是错了,似乎就真的是关门了?其实不然,贝克汉堡有独门妙招和你分享,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门店,但总能对你有所帮助吧。

  

\

 

  对于一个小本经营的店面来说,不管是不是餐饮行业,都需要一个好的选址。但是如果一旦选择错了地址,就如此认命吗?当然不是了,今天贝克汉堡告诉你,店铺选址不佳该怎么转变。

  首先,增加广告投放数量,制作一些单页或者DM广告告诉消费者你的店铺地址。

  增加消费者对于门店的了解,可以通过软文或者其它有利于企业宣传的模式进行增加消费者认识门店的机会。

  在醒目的地方设置门店路标,诸如“XX餐厅向前50米,或者要想XX请上二楼”之类明显具有指引消费者光顾的门店的指引牌。

  其实,说到这里,贝克汉堡小编认为,选址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你不知道自身是干什么的,你对自己的店铺定位没有做好,那么即使你开在了闹市区,也有可能会倒闭,记得前几年,济南万达商场里面一层商铺就有很多面临倒闭关门,当时都在搞促销打折甩货。选址既然这么麻烦,以为找个好地方就得了,其实也不行,万达都有干死的店,能说那个位置不好吗?如果不好,别人怎么干的都好呢?

  也就是说,自己有了问题,地方还是那个地方,为什么别人能经营的红红火火,而你却不行呢?这就是创业者对店铺的定位不准确。定位准确了,那么好的地方好的位置,也不是你想要就能得到的,那这时候怎么办呢?有很多人就选择了将就和凑合,其实这个位置并没有看上。也许因为着急开店,一心想赚钱,可是位置都没满意,你觉得能这么顺利赚到钱吗?一开始的凑合只能换来后患无穷。

  街面上有很多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饺子馄饨店等,这些人有的是从外地来开店,做着当地的名吃,那么对于一个外来人,肯定是不知道这个城市哪里选址比较好,其实,细心观察不难发现,这些名吃为什么都很红火,如果你对这个城市不了解,你可以去寻找这些店面,给予高价转让。因为这些位置,肯定地段很好,费用也很高,这个时候你就要核算店铺的费用,如果两年不能赚回来,那么位置再好,也不能选。这样就评估自己转让费高到多少,自己可以承担。

 

  如果你的选址真的无法挽回,就要早点放弃,放弃的越早,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小,毕竟营销只是个辅助手段,并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品牌和店铺,所以贝克汉堡建议创业者在选址前,一定要做好规划,生意好不好,选址占了很大的比重,从一开始大家就要擦亮眼睛,选到一个好的位置,成就一番好的事业。

  经济与人

  真正解决“囤地”问题的钥匙,其实就在政府手里。只要增加土地供应,遏制房价上涨,“囤地”现象或可终结。

  最近几天,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地产公司要在重庆卖地了。

  这块地位于重庆南岸区,是商住用地,面积达164万平方米,拟售价200亿元。上次和记黄埔拿地还是在2007年,总价为24.5亿元,计划将这个地块开发为集居住、商业、绿地和公共设施的大型项目。2012年开工建设,建成部分住宅,此后大部分土地都处于搁置的状态。

  十年过去,和记黄埔要将这片土地出手,当年楼面价为每平方米760元的土地,现在每平米约7000元,上涨将近10倍。也就是说,他们几乎什么都没干,就赚了将近十倍钱。网上很多人不忿,指责这是李嘉诚“炒地皮”的惯常伎俩。

  看到一块地皮有价值,就低价拿下,囤地坐等升值,再予抛售,这确实是李嘉诚几十年来的常见做法。他为此大赚其钱,也承受很多指责,甚至还因为“囤地”上了国土资源部的“闲置土地黑名单”。

  很多人说,囤地炒地,浪费土地资源,这不是明摆的事实吗?地产商坐收暴利,当地经济发展怎么办?数万平米土地,如果能及时建成,该创造多大的价值,然而好处全被囤地企业拿走了。因此,要对他们征收高额罚款,敦促他们及时开发。

  政府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2012年国土资源部出台《闲置土地处置办法》规定:“未动工开发满一年的,按照土地出让或者划拨价款的20%征缴土地闲置费。未动工开发满两年的,无偿收回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既然都这样规定,为什么囤地现象却屡刹不止呢?

  这个法条后面有一个“但是”。“因不可抗力或者政府、政府有关部门的行为或者动工开发必须的前期工作造成动工开发迟延的除外。”这是开发商得以囤地的常见理由。

  事实表明,这种情形很常见。比如在有的情形下,只要房地产调控政策密集出台,政策不断在变,开发商就有合法理由拖延进展。

  更多的情形是开发商主动延期,将项目进展一拖再拖。“不可抗力”之类的描述太笼统了,什么理由都举得出。况且法条规定的是“未动工开发”,开发商只需要象征性开发,就能应付政府督促。只要想囤地,开发商总会有办法。

  房地产开发是一个急需资金流转的行业,把一块价值数十亿的土地握在手里,开发商也在承受着资金成本的压力。为什么他们不积极建设,回笼资金,而是选择囤地呢?原因很简单,开发商预判到土地价格上涨的趋势。这才是根源。

  确实,开发商这种“囤积居奇”的行为存在严重危害,比如,造成房价高涨、农地流失过多、政府宏观调控“失灵”等危害,政府也出台各种政策打击这种行为。

  但是,尽管开发商囤地助推了房价上涨,但我们并不能说开发商“囤地”是抬高房价的主因。房价的抬高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土地供给有限。全世界囤地炒地最盛行的市场,当属香港和内地。原因很简单,这两个市场的土地供给都由政府控制,并且是有节奏地控制供应。

  事实上,开发商囤地是短期内减少建设,长期来看,土地还是要回归流通建设,起到降低房价的作用。真正解决问题的钥匙,其实就在政府手里。只要增加土地供应,遏制房价上涨,开发商囤地也就失去了意义。

 

  近日,国土资源部提出,政府不再垄断住房供地,这就是一个积极信号。一旦取得实质性突破,高房价时代或许真能终结,“囤地”现象或可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