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财经要闻
10月30日,以“双循环”促创新:私募基金的新发展格局为主题的第六届(2020)全球私募基金西湖峰会在杭州隆重开幕。全球私募基金行业领袖、专家学者、金融精英再次齐聚杭州,开启智慧碰撞,打造私募基金行业盛会。
自2015年首届以来,“全球私募基金西湖峰会”已经连续举办五届,在全球化背景下打造了一个专业化、精品化、国际化的高端资本对话平台,为推动我国私募行业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私募基金行业盛会,与杭州市乃至浙江省“财富管理中心”建设的一张“金名片”。

本届西湖峰会由浙江省人民政府指导,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中国上市公司协会、浙江省地方金融监管局主办,浙江省金融业发展促进会、杭州市地方金融监管局、杭州市上城区人民政府、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私募证券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杭州市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管理委员会、中共杭州市上城区委组织部(人才办)、中共杭州市上城区委统战部、上城区工商联承办,敦和资管、富浙资本、南华期货、招商证券、天堂硅谷集团联合承办。
本次峰会自筹备至举办均受到了相关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新华社、路透社、金融时报、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期货日报、财新传媒、21世纪经济报道、新浪财经、浙江日报、杭州日报等几十家国内外主流媒体与专业财经媒体为峰会提供了媒体支持。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面对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私募基金行业专业性论坛,西湖峰会一直担当着紧跟时代步伐、探索私募基金和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方向的重任。据此,本次西湖峰会以“‘双循环’促创新:私募基金的新发展格局”为主题,探讨私募基金行业在当今形势下的责任与机会,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与使命。
因疫情防控要求,本届西湖峰会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为便于和境外嘉宾连线,主办方特意把主论坛时间安排到了30日晚上,便于无法到现场的部分境外嘉宾通过连线或录播方式发表演讲和参与峰会。在10月30日晚上举行的主论坛上,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朱从玖,中共杭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刘忻,中共杭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戴建平,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宋志平,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等出席。美国桥水投资公司创始人、联席首席投资官兼联席董事长瑞•达利欧,桥水(中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沿,美国天桥资本创始人和联席管理合伙人安东尼•斯卡拉穆奇,美国檏盛资本董事长、创始人、高盛集团原合伙人王铁飞,英国元盛资本大中华区总裁杨敏,美国贝莱德集团泛太平洋地区董事总经理迈克尔•丹尼斯等全球行业重量级代表;高瓴资本合伙人、首席运营官马翠芳,南华期货董事长罗旭峰,富浙资本董事长周德强,敦和资管首席执行官张志洲,北京乐瑞资管董事长唐毅亭,拾贝投资创始人胡建平,上海重阳投资副董事长汤进喜,敦和资管首席投资官张拥军,深圳上善若水资产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侯安扬等国内行业精英翘楚,围绕“全球市场与中国发展”、“私募基金如何开展全球配置和助力新经济”、“多元资本市场发展与跨资产配置”、 “私募新规下的中国资本市场”等话题发表演讲、分享观点和展开讨论。
除主论坛外,本届西湖峰会设置了五个分论坛,分别由五家特别承办单位主办:分论坛一“金融科技助力私募衍生品投资”,由南华期货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分论坛二“私募基金如何实现双循环”,由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主办;分论坛三“新经济下的国资基金新机遇”,由浙江富浙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主办;分论坛四“疫情常态化防控下的大类资产配置展望”,由敦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主办;分论坛五“注册制时代,私募股权投资助力产业升级”,由天堂硅谷资产管理集团主办。
本届西湖峰会呈现出以下四个亮点:
一、 紧扣时代背景,探讨“双循环”下行业机遇
作为私募基金行业专业性论坛,每届西湖峰会都紧密结合当时产业发展的背景和需要,确定具有引领性的主题。过去的一年,国际环境日益动荡,政治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加之新冠疫情对各国造成巨大冲击,全球经济体系进一步割裂。而中国,在率先有效控制疫情的同时,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形势,开始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本届西湖峰会的各国环节和各场分论坛,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背景的专业人士就“‘双循环’促创新:私募基金的新发展格局”的主题进行了精彩的观点分享。
对私募基金行业来说,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增长势头不仅没有因为宏观局势而放缓,反而稳步加快,私募基金规模再创新高。中基协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9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4480家,管理基金数量91809只,管理基金规模达15.12万亿元。本次西湖峰会的一项重磅成果是由浙江省金融研究院、浙江大学金融研究院和浙江省金融业发展促进会等机构共同发布了《中国私募基金区域发展报告(2020)》,这是国内学术机构和智库第一次发表我国私募基金区域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的评价报告,信息能够为推进我国私募基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学术和政策指导。

二、 立足高规格办会,全球行业影响力持续提升
本届西湖峰会除继续由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领衔主办,浙江省、杭州市、上市公司协会和中基协领导致辞发言外,邀请到的演讲嘉宾充分体现了西湖峰会一贯以来“全球化、多样性、层次高、专业性强”的特点。全球范围内多位重量级行业领袖、著名机构代表参会和发言。
中基协私募证券专业委员会的代表、驻沪WOFE机构的代表和全国各地、浙江省内机构代表,约百余位全球资产管理和私募基金行业精英将出席并参与主论坛和五大分论坛的演讲和交流,再次让西湖峰会成为中国私募基金行业的一场思想与智慧碰撞的饕鬄盛宴。
三、 线上线下结合,多场景、云互联创新办会
基于线上线下模式,本届西湖峰会主论坛设计了全球资本市场风云、致敬西湖峰会五周年、小镇发布、私募咖啡馆等多个场景化的环节。其中致敬西湖峰会五周年环节不仅回顾了西湖峰会的历程,而且还把部分往届演讲嘉宾请回主论坛重温历届峰会场景。这些活动环节设计把嘉宾的演讲和交流内容与各场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打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精彩纷呈的峰会主场。

四、 三会合一,促进论坛效能最大化
西湖峰会秉承“钱塘江金融港湾”发展理念,注重产业与资本对接,致力于推动杭州财富管理中心建设和浙江省金融产业的创新发展。本届西湖峰会结合“2020杭州•上城高层次人才交流与项目合作大会”、“第四届世界杭商大会上城论坛”同期举办,三会合一,充分发挥西湖峰会吸引资本、人才、企业、机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促进多方资源融合,助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西湖峰会落地成果的重要代表,在首届峰会上推出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以下简称“基金小镇”),围绕“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的总目标,在5年内实现了爆发式快速发展,逐渐成为我省转型升级的窗口、金融改革的试点。今年以来,基金小镇围绕打造“立足杭州、面向长三角、辐射全球”的创新金融要素集聚高地的新定位,持续抢抓机遇,深耕内涵,提升能级。截至9月末,小镇累计入驻金融机构2430家,总资产管理规模11655亿元。

本届西湖峰会上,还发布了三项重要成果:一是深交所浙江基地揭牌,推动浙江省内优质企业与资本市场对接,服务省内企业,助力“凤凰行动”;二是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五年人才集聚展示,聚天下英才共建浙江财富管理高地;三是未来社区杭商之家授牌,构建未来社区健康优质的营商环境,打造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民生服务、基层治理高质量提升互促互鉴的“上城样板”。
- 详细资料
- 分类:财经要闻
(原标题:29家顶级战投加持 蚂蚁集团今日申购)
每经记者 王砚丹
备受瞩目的蚂蚁集团A+H股IPO火热进行中。今日(10月29日),蚂蚁集团A股网上申购开启。根据安排,网上打新中签结果将在11月2日公布。
作为一家不折不扣的巨无霸,从目前情况来看,蚂蚁集团A股前期已有全球29家顶级机构充当战略投资者加持,H股打新更是屡获投资者热捧。甚至在蚂蚁集团申购前夕,有券商微信公众号也来蹭热点,对蚂蚁进行详细解读,顺便推介自家APP新功能。
顶格申购需配市值317万元
根据前期公告,蚂蚁集团A股发行价格最终确定为68.80元/股,申购代码为767688,上市后代码为688688,网上发行数量为6683万股。申购上限31.7万股,顶格申购需要配备沪市市值317万元。
此前蚂蚁集团A股战略配售结果已经出炉。最终战略配售数量约为13.37亿股,占其A股初始发行数量的80%,占A股超额配售选择权全额行使后A股发行总股数的69.57%。因最终战略配售数量与初始战略配售数量相同,未向网下进行回拨。
共有29家全球顶尖机构投资者加入蚂蚁战投“天团”。浙江天猫技术有限公司的获配金额最大,达到了502亿元;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下属共33个社保基金组合)合计获配金额为68.88亿元。
外资方面,新加坡政府投资有限公司、Canada Pension Plan Investment Board获配金额均达到19.68亿元,淡马锡富敦投资有限公司、阿布达比投资局的获配金额也各达到了约14.76亿元。
券商:预计对A股冲击有限
H股市场上,蚂蚁集团也获得了众多海外资本踊跃认购。蚂蚁集团本次拟发行约16.71亿股H股,其中公开发售4176.8万股,国际发售约16.29亿股,每股发行价80港元。根据捷利交易宝数据,截至10月28日晚间6点,打新蚂蚁H股的孖展资金已达到1628.8亿,超额认购倍数为47.75倍。
蚂蚁集团能赢得如此众多的关注和支持,与其支付领域巨无霸的地位密切相关。财务数据方面,蚂蚁集团2017年~2019年净利润分别为82.05亿元、21.56亿元及180.72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达到48.4%。
蚂蚁集团本次A+H股IPO的历史地位也举足轻重。根据国信证券测算,蚂蚁集团在A股募资额将达到1149.45亿元,A+H股合计募资约2300亿元,将成为全球最大规模IPO。按照发行价每股68.8元、发行后总股本303.76亿股计算,其最终A股发行总市值为2.09万亿元,上市后首日出现一定上涨就将超过贵州茅台,成为A股市值第一,也将是A股第一个总市值超过万亿元的互联网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蚂蚁集团受到投资者高度关注的同时,在其网上申购前夕,就连券商公众号也开始“蹭热点”。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10月28日晚间,银河证券、国信证券等券商的官微均将蚂蚁打新作为重点推送。银河证券头条是《预约打新上限:一次打一周 不再错过新股!》,借机推介自家APP的新功能,微信二条至四条也留给了蚂蚁集团。国信证券官微将头条给了蚂蚁,对其中签率以及可能对A股的影响作了详细说明。
国信证券指出,目前科创板新股中,中国通号中签率最高,为0.23%,其申购上限为25.2万股;中芯国际位居第二,中签率是0.21%,申购上限为42.1万股。以此推测,蚂蚁集团的中签率可能介于两者之间。按上限申购31.7万股将可获配号634个,乘以中签率之后的结果大于100%。也就是说,按上限申购蚂蚁集团的中签率或高达百分百。
此外,国信证券明确指出,由于A股发行战略配售比高达80%。其余只有20%股本在二级市场交易,按募集金额估算,在200亿元左右,如果新上市前五天完成一次换手,从A股目前每交易日6500亿元左右的成交金额来看,冲击将十分有限。而蚂蚁集团登陆科创板,意义将非常深远。
- 详细资料
- 分类:财经要闻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Elon Musk)周四证实,由于猎鹰9号火箭第一级摄像头出现故障,导致公司在第15批星链卫星发射前大约15分钟时终止发射。
马斯克发文称:“只是个看似很小的问题,火箭第一级的摄像头丢了。情况并不严重,但我们决定终止发射,对火箭进行整体检查,以防万一。”
SpaceX表示,下次发射计划在美国东部时间24日上午11点31分进行,执行此次任务的猎鹰9号火箭助推器B1060有望创造新的周转(两次发射间隔时间)纪录,从间隔51天缩短至49天。如果这次尝试成功,将标志着SpaceX首次在1个月内完成三次星链卫星发射。
在这次任务中,SpaceX将向低地轨道(LEO)发射60颗、总重量约16吨的星链卫星,这也是2020年的第13次发射。像往常一样,这次任务将使用猎鹰9号火箭,它目前是世界上最可靠的运载火箭,自2017年1月以来已连续成功完成67次任务。
在不断向太空发射更多星链卫星的过程中,SpaceX也在努力构建和扩大在地球上的服务网络。除了美国和加拿大部分地区外,该公司现在正申请将星链互联网服务扩展至澳大利亚。
SpaceX已经开始在至少四个澳大利亚城市申请星链网关牌照,分别是Broak Hill、Boorowa、Wagin和Pimba,这是其互联网开始在当地运营之前所需的最后步骤之一。
几个月来,SpaceX始终努力让星链互联网在澳大利亚投入运营,但为了获得批准,该公司不得不跨越一系列监管障碍。今年2月,SpaceX通过了首个监管障碍,获准将澳大利亚的无线电频率用作外资卫星。现在,SpaceX必须获得最终的、更具挑战性的监管批准,即获得频谱牌照,以允许星链卫星与总部设在澳大利亚的地面站通信。
SpaceX在澳大利亚的行动只是其努力的一部分,该公司需要在更多国家建立起全面运营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才能最终供世界各地的人们使用其空基互联网服务。
- 详细资料
- 分类:财经要闻
据报道,在确定了股票发行价之后,蚂蚁集团此次IPO(首次公开招股)将融资345亿美元,从而超越沙特阿美,成为迄今为止全球规模最大上市活动。
今晚,蚂蚁集团刚刚公布了IPO发行价,A股为68.8元/股,H股为80港元/股。蚂蚁集团之前曾表示,A股和H股将各自发行不超过16.7亿股新股。
基于此,蚂蚁集团将在A股融资1149.4亿元人民币(约合172.3亿美元),在H股融资1336.5亿港元(约合172.4亿美元)。整体而言,蚂蚁集团此次IPO将融资345亿美元。如果承销商行使超额配售权,则该数字会更高。
不管怎样,此次IPO都将成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IPO,打破沙特阿美之前保持的记录。去年12月,沙特阿美IPO融资294亿美元,创下了当时的“世界第一”纪录。
蚂蚁集团今晚还表示,预期将于2020年10月27日(星期二)上午九时整开始香港公开发售。
10月21日,蚂蚁集团曾披露,A股发行的初步询价时间为10月23日,申购时间为10月29日,缴款日期为11月2日,股票上市日期为本次股票发行结束后公司将尽快申请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
- 详细资料
- 分类:财经要闻
原标题:中国人口最多的15个普通地级市: 三城超千万,苏州居榜首
作者: 林小昭
在当前加快城镇化的过程中,中心城市的引领作用十分关键。
中心城市,既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也包括一些普通地级市,尤其是一些人口总量较大的普通地级市。第一财经记者统计梳理发现,苏州、临沂、南阳、邯郸、保定、潍坊、温州、徐州、菏泽、泉州是目前常住人口总量最大的10个地级市;如果扩展到15强,还包括了赣州、周口、东莞、济宁、阜阳,常住人口也都超过了820万。
这些城市中,既有苏州、泉州、东莞和温州这样的沿海发达城市,也有南阳、邯郸、保定、菏泽、周口、阜阳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城市。
三城人口超千万
数据显示,当前有三个普通地级市的常住人口超过千万大关,其中苏州以1075万人位居榜首。苏州也是我国经济总量最大的普通地级市,去年苏州GDP达到19236亿元,位居全国所有城市第六位。
改革开放之后,靠近上海的苏南地区凭借外向型产业快速发展,紧邻上海的苏州通过与上海分工合作,工业经济也得以高速发展,成为全国工业产值最大的城市。
苏州下辖的几个县级市包括昆山、张家港和常熟长期位居中国百强县前列。昆山市2019年统计公报显示,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045.06亿元,是全国首个GDP超4000亿元、财政收入超400亿元的县级市。另据2020年中国县域经济百强榜,昆山已连续16年位居首位。若将昆山与地级以上市进行比较,则超过了贵阳、太原等省会城市,大约位居城市榜第56名左右。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苏州背靠上海,接受上海的溢出效应十分显著,无论是改革开放后苏州外向型经济的发展,还是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上海的服务和辐射带动作用对它都十分关键。
数据显示,2019年苏州的人均GDP达到了17.92万元,在这些人口大市中遥遥领先。由于经济发达,苏州也吸引了大量人口进入,去年苏州人口净流入规模达到了352万人。
山东临沂和河南南阳总人口也都超过千万人,位居二、三位;此外,还有4个普通地级市的常住人口超过900万人,分别是河北的邯郸、保定,山东潍坊和浙江温州。
上述15强城市中,苏州、泉州、东莞、温州等几个城市产业高度发展,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流入,从而成为人口大市;相比之下,南阳、周口、阜阳等城市人口却大量外流。
从区域分布上看,山东、河北、河南这些区域的人口大市特别集中。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牛凤瑞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黄淮海平原的人口大市特别多,一些地方每平方公里的人口超过1000人,而且地级市又下辖很多县,这样就更容易形成人口大市。这些人口大市虽然有不少是人口流出大市,但本身的人口基数还是很大。
比如,目前南阳共有2个市辖区、10个县和1个县级市;保定下辖有5个区、4个县级市和15个县;临沂拥有3个区、9个县;邯郸下辖6个区、11个县和1个县级市。
也就是说,这些城市虽然人口规模很大,但相当一部分的人口是来自下辖的县市,中心城区的人口规模并不大,比如南阳的城区人口只有160万人,保定只有173万人,周口只有40多万人,这些人口大市的中心城市规模都比较小,与一二线城市有较大差距。也因此,这些地级市产业发展不足,中心城区集聚资源要素、辐射引领能力也都比较弱。
人口大市未来路径各不同
从15个城市的人均GDP来看,有5个城市超过了70892元的全国平均水平,分别是苏州、泉州、东莞、徐州和温州,全部来自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其中苏州、泉州和东莞超过了10万元。这些城市的民营经济十分发达,制造业发展十分突出。
另外10个城市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有8个城市人均GDP不足5万元,7个城市不足4万元,分别是阜阳、保定、邯郸、周口、南阳、菏泽和赣州。这些城市主要来自中西部地区、河北以及山东西南部,最低的阜阳和保定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城镇化率也是人口大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参考。15个城市中,有5个城市2019年城镇化率超过了60.60%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东莞以92.1%位居榜首,苏州和温州也都超过了70%,泉州达到了67.2%。有10个城市城镇化率低于全国水平,其中周口、阜阳、南阳均低于50%,赣州、临沂、保定低于55%,这些地方未来城镇化的潜力还很大。
经济发展层次的差异也影响了人口的流向。东莞、苏州、泉州、温州这些经济发达地区产业发达,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外来人口流入。比如,东莞的人口净流入达到了595.39万人,而当地户籍人口为251.06万人,出现了户籍人口与外来常住人口“倒挂”的现象。此外,苏州的人口净流入也达到了352.4万人,泉州净流入达113.3万人。
相比之下,中西部不少人口大市人口大量外流。比如,周口人口净流出约300万人,阜阳净流出达251万人,南阳人口净流出也接近200万人。
对这些人口大市来说,未来发展的路径各不相同。丁长发说,东莞和苏州有比较大的共性,就是旁边都有国际化大城市,东莞靠近深圳、香港,苏州靠近上海。一线大城市的产业、资金、人才外溢效应显著。比如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在四大一线之外的城市中,苏州和东莞高居前两位,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于旁边一线城市的带动。目前东莞和苏州的转型升级都比较成功。
泉州和温州这两个远离城市群核心区以及一线城市的制造业大市又是另外一种情况。丁长发说,温州和泉州主要是靠内生式发展,靠本地民营经济发达,与苏州、东莞相比,这两个城市更需要产业升级。比如,泉州轻纺工业发达,温州也是轻工业发达,同时两市的一大瓶颈也相似,就是缺乏人才;另外,两市都是下辖县域经济很发达,中心城区带动能力弱。如何破解这些瓶颈,对未来发展十分关键。
而对人口外流较多的人口大市来说,牛凤瑞认为,黄淮海平原的农业生产条件非常好,耕地单位产出很高,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也比较多,因此不少人口流向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近年来,随着所在区域中心城市如合肥、郑州、济南、石家庄等城市发展,也有不少人口流向这些城市。相比服务业比较突出的中心城市,这些人口大市未来的重点在于制造业的发展。
丁长发说,大国有大国的优势,关键在于这些人口大市能否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有很完整的产业链,这些产业在南阳、周口、保定、阜阳等人口大市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对这些城市来说,最关键的是能否改善当地的交通、物流、水电和营商环境等软硬件环境,充分利用好当地的劳动力优势,发展适合本地的产业,加速当地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广东体改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也认为,普通制造业在三四五线城市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应该把一二线城市的普通制造业转移到人口较多的三四五线城市,形成合理分工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