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美团正式开张首家AI智慧门店MAI Shop。该门店集成了美团闪购无人微仓与美团无人配送等智能化、自动化能力,用AI技术和机器人配合商户进行高效管理,同时配合外卖配送员,补充配送运力,从而实现服务效率、用户体验双层次提升。

  MAI Shop是美团首个落地的全链条自动化生活服务新零售门店,代表了美团在生活服务自动化、智能化方向上的探索。美团无人配送开放平台负责人陈娜在发布现场表示,“MAI Shop是美团在‘移动智慧门店’概念上的一次尝试,通过AI技术与机器人学的结合,实现新零售场景下人、货、场的线上、线下统一。”

  据了解,用户可在落地MAI Shop的园区内,通过沿途美团站牌扫码下单、线上APP下单和到店自提三种不同的方式购物。下单后MAI Shop系统会进行订单的自主处理,通过自动拣选、AGV小车配货、打包以及无人配送车配送一系列流程,完成订单的运作,用户只要在相应站点等待无人配送车送达,输入手机收到的验证码,即可取到下单商品。目前,美团MAI Shop首钢园店已在十一长假的试运营中实现17分钟平均送达、95%订单全无人配送完成。

  陈娜在介绍中提到,MAI Shop能够为消费者、商家和骑手三方提供助力。在消费者方面,MAI Shop可为消费者提供到店、到家和移动购物全场景零售体验,无论是游客模式、到店自提还是办公室下单,都能享受到零售到手的新体验。在商家方面,MAI Shop能够助力商家线上、线下、数据和配送多场景,不仅通过机器人等方式实现效率与用户体验的提升,更通过大数据及AI能力帮助商户实现精细化运营。同时,站点+无人配送模式带来的“移动性”也降低了门店对选址的依赖度。此外,MAI Shop还是一家骑手负责运营的智慧门店,能够为骑手提供如无人车安全员、门店上货与维修员更多可能。

 

  据悉,除在首钢园区落地的MAI Shop外,美团还将在2022年冬奥会上通过无人配送车等科技能力,在冬奥会运动员社区等不同区域,持续助力“科技冬奥”。

  (原标题:数字人民币可以消费了 微信支付宝慌吗?)

  数字人民币和纸币、硬币一样,是人民币现金。不过,稍微不同的是,数字人民币由数字讯号生成。而且不同于电子支付,数字货币支付无需网络。

  10月11日晚间,中央办公厅、国院办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下称《方案》),明确了深圳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

  从具体条款看,《方案》从三方面为深圳金融业发展提供了重点支持:

  第一,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试点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CDR)。建立新三板挂牌公司转板上市机制。优化私募基金市场准入环境。探索优化创业投资企业市场准入和发展环境。依法依规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

  第二,在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深圳下属机构的基础上成立金融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开展数字人民币内部封闭试点测试,推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应用和国际合作。

  第三,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在深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支持深圳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完善外汇管理体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深圳依法发起设立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在深圳依法合规获取支付业务许可证。推动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规则体系。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深圳市人民政府近期联合人民银行开展的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工作。

  深圳数字人民币红包再成焦点

  10月8日晚,微博“深圳微博发布厅”发布消息称,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结合本地促消费政策,深圳市人民政府近期联合人民银行开展了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本次试点由深圳市罗湖区出资,通过抽签方式将一定金额的资金以数字人民币红包的方式发放至在深个人数字人民币钱包,社会公众可持发放的数字人民币红包在有效期内至罗湖区指定商户进行消费。此次活动面向在深个人发放1000万元“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每个红包金额为200元,红包数量共计5万个。

  而根据“深圳发布”微信公众号10月11日发布消息,“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抽签工作已完成。总计1913847名在深个人通过“i深圳”系统成功完成“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预约登记。

  中签的5万名市民可以首试数字人民币红包的红利,每个红包金额为200元,可于10月12日18时至10月18日24时在深圳市罗湖区辖内已完成数字人民币系统改造的3389家商户无门槛消费。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场走访深圳市罗湖区多家完成数字人民币系统改造的商户发现,目前罗湖区内万象城、KK Mall等大型商场普及度较高,完成系统改造的商户收银台均摆放了“数字人民币”的统一标牌。但从商户和商场从业人员反馈看,完成改造商户均承诺只要有券就可以使用。但数字货币使用依然为新鲜事物,目前使用人数很少,此前一直在内测阶段,今天是公众发放第一天,很多商户还没有实际操作过。未来的推广还要看银行和商家的具体政策。

  8月14日,商务部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在“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任务、具体举措及责任分工”部分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人民银行制定政策保障措施;先由深圳、成都、苏州、雄安新区等地及未来冬奥场景相关部门协助推进,后续视情扩大到其他地区。

  此后,数字货币试点屡屡传出进展,此次深圳罗湖区派发数字货币红包,既是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大礼包中的惊喜之一,也被视为数字货币落地的标志信号。

  纸币终结进入倒计时?

  数字货币问世,一个摆在眼前的问题就是,纸币是否会被取代?

  数字人民币和纸币、硬币一样,是人民币现金。不过,稍微不同的是,数字人民币由数字讯号生成。而且不同于电子支付,数字货币支付无需网络。

  据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介绍,未来数字货币的使用场景可能是这样的:只要你我手机上都有数字人民币的数字钱包,那连网络都不需要,只要手机有电,两个手机“碰一碰”,就能把一个人数字钱包里的数字货币转给另一个人。

  从定义来看,数字人民币定位M0,是法定货币,属于公共物品。数字人民币体系将成为一套惠及公众的免费的价值转移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个人兑出、兑回数字人民币时,商业银行将不会收取服务费,将从两方面提高数字人民币使用者的福利:一方面,将降低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成本;另一方面,也将减轻现有电子钱包中的资金沉淀现象(人们可以无成本地将暂时不需要的数字人民币兑回到商业银行账户体系),消费者和个体工商户可以有更多地选择配置自己的资金。

  但是否纸币就此进入消亡倒计时?市场多认为,长远来看应该是的。但央行数字货币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完全取代纸质货币,它依然会作为老百姓日常消费时支付手段的一种补充。迈向“无现金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此外,数字货币时代的到来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社会结构和机构功能。

  支付宝、微信慌了吗?

  数字货币来了,另一重疑问是:是否会对原有的第三方支付格局产生冲击?

  格局有所影响似乎是必然的,因为简称为DCEP的央行数字货币,即是Digital Currency和Electronic Pay-ment两部分组成,前者意为数字货币,后者名为电子支付;前者代表数字货币在线上流通,后者说明DCEP的一个主要业务就是数字钱包。

  因此,市场多认为,无论是所依靠的网络资源背景与流通渠道,还是所承担的基本职能,DCEP有着与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工具天然重合的部分,从而与第三方支付形成了市场竞争关系。

  但数字货币和第三方支付本质上仍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央行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而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只是一种支付方式,它们的效力不同。具体来说,机构或个人不接受支付宝或微信付款,在法律上没有问题。但拒绝用户使用现金或数字货币付款就是违法的。

  此外,央行数字货币虽然在存在形态上,DC/EP是完全数字化和虚拟化,依托于数字钱包,流通手段更加便捷,更易于防伪和监管。但其对应的是M0,是央行对货币持有者的无息负债,不需要通过银行账户即可实现价值转移。

  支付宝、微信这样的移动支付工具,由于其本质上仍是基于银行账户,在货币性质上属于M1。支付宝和微信是公司化的支付体系而非法定的支付体系,用户需要承担手续费和扫码设备安装成本,比如用支付宝或者微信进行提现和跨行转账都需要向用户收取手续费,还存在泄露隐私、盗号、欺诈等风险。而用央行数字货币,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交易都是零成本。

  中老年人没有“不会”的权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使用者的担忧来自于是否会对已有的生活习惯造成不可逆的冲击,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科技的发展,手机和移动端的快速普及,已经给一些市民带来了困扰。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其中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20年3月的16.9%提升至22.8%。互联网正在进一步向中高龄人群渗透。但他们之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被这个日益数字化、智能化的世界抛在了身后。

  疫情期间,无处不在的防疫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健康申明填报等线上化应用,当“无健康码遭遇拒载”、“不扫码不能进站乘车”成为普遍的现实,很多中老年人感受到了科技发展的另一面模样。

  “会不会数字货币也成为强势支付手段,又要学习下载和使用新的APP。刚学明白微信,又要学新的APP,还是喜欢用现金。”一位老年用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虽然数字货币不会在短期内取代现金,但是部分消费者的担忧不无道理。越来越多的餐厅要求顾客必须扫码点餐,出租车司机几乎没有人带零钱找零,不会使用或者拒绝使用智能化设备,带来的结果就是和时代越拉越远。

  或许在数字货币初生之时这个探讨为时尚早,但在基础设施建设与老龄化社会并行,在商业化的同时兼顾中老年人群体、降低其使用门槛,不只是科技企业所面对的艰深课题,更是全社会共同探索的方向。

 

  (作者:侯潇怡,聂寒冰)

  快讯速递环球指数货币对上市公司财报扫一扫

  下载APP

  新浪首页新闻体育财经娱乐科技博客图片专栏更多移动客户端注册

  

 

  登录

  

广告

 

  产经 > 正文 行情 股吧 新闻 外汇 新三板 行情

  从“烤鸭第一股”到“守现金流底线” 全聚德做错了什么

  从“烤鸭第一股”到“守现金流底线” 全聚德做错了什么新浪财经APP缩小字体放大字体收藏微博微信分享72

  原标题:从“烤鸭第一股”到“守现金流底线” 全聚德(10.850, 0.16,1.50%)做错了什么

  

 

  每经记者 李诗琪 每经编辑 汤辉

  全聚德(002186,SZ;前收盘价10.69元)156岁了,却很难拿出“156而已”的坦然。

  今年国庆长假期间,《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北京全聚德门店,排队等位、食客满堂,好不热闹,疫情影响似已消散。但全聚德北京前门店的员工李帅心中却是五味杂陈,“降薪是肯定的,很多员工春节后都没有回来了。”他欲言又止。

  作为中华老字号和全球知名的烤鸭品牌,A股“烤鸭第一股”全聚德正陷入一场严重的经营困境。上半年亏损近1.5亿元,“守住现金流底线”的宣言凸显了这家百年老店遇到的挑战。

  疫情暴露了全聚德在风险面前脆弱的商业护城河。伴随着国庆旅游旺季的到来,短暂的消费复苏似乎不能消除全聚德的积弊,餐厅忙碌的景象会不会是昙花一现?回想餐厅在过去几年的平淡经营,李帅不禁有一种“温水煮青蛙”似的恍惚,“名气的确是最大的,但差评也是最多的”。

  近年来,在有关全聚德的热点新闻下,多数充斥着网友们有关其“消费高”“服务差”“菜品陈旧”的吐槽。在多次转型尝试无果而终之后,全聚德不得不公开承认,产品和服务滞后于市场需求、创新不足,经营模式和产品类型单一,流量连续下降。从“烤鸭第一股”到“死守现金流底线”,全聚德做错了什么?

  老字号告急:取消服务费后顾客抱怨少了 品牌地位大不如前

  随着国内疫情阴霾的逐渐消散,餐饮行业的消费复苏迹象在国庆黄金周已格外明显。10月6日中午12点,北京前门大街的游客摩肩擦踵。而作为昔日里访京游客重要打卡地的全聚德前门店内,十余桌食客正在焦急等待叫号用餐。

  餐厅的接待人员介绍,在假期前几日中午的用餐高峰期,排队的食客甚至达到了七八十号。经历了疫情的洗礼之后,对于全聚德前门店来说,如此热络的场景实在“久违”。

  今年1月末,正值疫情严重,国内餐饮业期待多时的春节旺季瞬时化作泡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自救行动。作为中华老字号的全聚德,面对大量年夜饭预定的取消,也开始在旗下多家餐厅前摆起“菜摊”,当街出售蔬菜和鸡鸭鱼肉。

  高高在上的烤鸭老字号突然走进市井,这样的行为一度拉近了全聚德和不少大众消费者的距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烤鸭一哥的“屈尊”实属无奈之举,“现金流安全”已成为公司彼时最大的经营目标。

  今年7月,全聚德在回复深交所问询函时一度坦诚展开自省,其表示,公司餐饮和食品板块出现下滑,原因主要在于产品和服务滞后于市场需求、创新不足。与此同时,公司一直未涉足其他餐饮领域,经营模式和产品类型单一,导致流量连续下降。

  顶着疫情的压力,总经理周延龙在今年农历六月初六的周年“敬匾”仪式上正式提出了对全聚德餐厅的三项改革策略:降菜价、取消服务费、统一产品价格和制作工艺。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在全聚德旗下的几家大型门店中,每餐收餐费10%~15%“服务费”的传统由来已久,也广受诟病。但对于该项收费的缘由,就连全聚德的员工们也表示并不清楚。

  “反正一直都收的,网上的差评也和这个(服务费)有很大关系。”李帅这样说道,“取消服务费以后,好像没再接到什么说服务不好的(投诉)举动了。”

  如果说取消服务费是“顺应民意”,那么降菜价则标志着“高端鸭”全聚德向大众化定位的再度发力。全聚德北京双井店的员工介绍,公司旗下直营门店的“贯标菜”都是统一价格的,在改革策略实施以来,基本都降了10%以上。例如原价每套300元出头的精品烤鸭,现在已经降至258元;以前40元出头的家常菜,现在基本在30元左右。

  自降身价、取消“小费”后,全聚德能否重新吸引消费者的光临?短期内,似乎难以看到肯定的答案。至少,从全国多家全聚德门店的员工视角,复苏的迹象还远不够明显。

  根据李帅对所在餐厅经营的描述,每年暑假本该是旺季,但其所在的前门店却整体大不如前。北京市场之外,全聚德在山东一家加盟店的烤鸭师则表示,“去年8月份,差不多每天能做四五十只鸭,而今年受疫情影响,比去年少卖了一半多。”

  员工的体会或也直观反映在公司的经营数字上。根据全聚德的业绩预期,其在半年报中称疫情的影响还将持续,前三季度净利或将同比下滑499.21%~442.18%,亏损将扩大到1.8亿~2.1亿元。

  全聚德北京双井店的员工介绍,受疫情影响,公司餐厅直到今年5月才恢复堂食。“休业”期间,员工只能拿到微薄的基础工资,大家都有养家糊口的压力,没有收入,不少人都撤了。

  眼下,全聚德前门店终于再次人声鼎沸,但餐厅受欢迎程度的下降依旧是不争的事实。记者注意到,在全聚德前门店几百米外的一家四季民福烤鸭店中,同一时间段的等待食客是全聚德前门店的几倍有余。此外,例如大董、利群烤鸭店等品牌也都跃跃欲试,并成为不少年轻食客的消费首选。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几组全聚德食客中,多数都是奔着其百年老字号的招牌慕名消费,最终对用餐体验评价却是参差不齐。而李帅等员工或也心知肚明——依靠游客们的打卡式消费,显然不能长期维持住餐厅的好生意。

  高光不再:从国宴餐桌到资本市场 高速扩张后“吃老本”

  相比李帅等年轻在职员工,老王则是一个将大半辈子都投入全聚德的“老资历”。从1978年入职全聚德,到2019年正式退休,其记忆中留存更多的还是全聚德当年的风光。

  “周总理最爱吃我们的鸭子。国外领导人来访,也是先爬长城,再来吃烤鸭。”老王自信地回忆道。据公司记录,周恩来总理曾经用“全而无缺,聚而不散,仁德至上”,诠释“全聚德”三字。此外,全聚德烤鸭亦多次登上国宴等高端外交场合。

  1993年,全聚德的北京前门、和平门与王府井(47.720, 0.12, 0.25%)三家大店展开架构合并,公司集团化征程正式开启,其也在此期间迎来了公司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位掌门人、中国烹饪协会第六届会长姜俊贤。

  在姜俊贤掌舵期间,全聚德完成了组织结构的几次重大变化,包括以定向募集方式设立成为股份有限公司(即当前的全聚德前身);增资扩股后改制为国有独资;并迎来首旅集团的股权收购和控股。

  提起姜俊贤对全聚德的领导,老王接连称赞:“他是个干实事的人,全聚德好多创新的东西都是他给做出来的,比如说标准化的食品厂、要求连锁化、成立配送中心等等。”

  正如老王所言,姜俊贤对全聚德更重要的改变或是将连锁思维和品牌意识融入企业,而这一策略的结果便是带领全聚德顽强冲进了资本市场。

  2003年起,经历一系列收购和直营扩张,全聚德旗下品牌阵营和资产规模不断扩大,上市的条件也基本成熟。2007年11月20日,姜俊贤在深交所敲响开市钟,143岁全聚德一跃成为老字号餐饮第一股。上市当日,公司股价较发行价暴涨271.4%。

  按照招股说明书,全聚德在上市之初曾计划,力争三年内各类连锁企业超过100家,其中直营连锁店占1/3左右。而通过横向连锁化,纵向产业化,物流配送纵横连接,公司将形成覆盖全国市场的网络化运营盈利模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中式餐饮集团。

  全聚德的野心不容小觑,而初登A股后,其也的确尝到了资本的甜头,并迎来了企业发展的黄金五年。2012年,公司营业收入19.44亿元,净利润达1.52亿元,创全聚德至今为止的业绩高点。同年,公司在北京、上海、重庆、长春等地拥有“全聚德”品牌直营店24家,旗下成员餐饮企业达94家。

  但对于全聚德在发展初期的高速扩张,有业内人士也表达了一定的担忧。此外,快速扩张导致的产品品质和企业规模难以两全,或也成为其餐食服务逐渐与“老字号”名气不对等的主要原因。

  黄记煌品牌创始人黄耕近日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便表示,从“基因”上来看,老字号的匠心餐饮企业是不太适合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的。像全聚德这类老字号品牌,最重要的是传统匠人的手艺传承,但在其扩张阶段,一代一代厨师的传递是很难做好的,那么产品能否持续好吃就很难说。

  转型挣扎:高端还是大众 漫长试错直到错过

  2011年初,姜俊贤正式卸任全聚德董事长,来自公司控股股东首旅集团的总经理助理王志强接棒上任。相比姜俊贤,王志强同样是一名熟稔资本运作的干将,并曾亲自参与过海南南山、宁夏沙湖、西单燕莎、中旅信托等多个大型收购重组项目。

  王志强见证了全聚德业绩的突破新高,却也在上任不久后遇到了公司上市以来的最大挑战。由于限制“三公消费”等一系列政策的密集出台,2013年后,国内高端餐饮受到较大冲击。同年,全聚德的营收、净利出现上市以来的首次下滑。自此,这家百年老字号的试错期缓慢展开,公司业绩长期徘徊不前。

  高端餐饮红利的消失,为全聚德带来的第一个考验便是品牌定位的迷茫。据《证券日报》2014年初的报道,在全聚德的年度股东大会上,王志强多次强调全聚德要坚持菜价中等偏上水平的高端定位,并向宴请转型。按照王志强的观点,做大众餐会牺牲利润,无法向股东交代。

  但一年过后,全聚德的业绩并无好转迹象,公司也改口称,面对国内餐饮业向大众消费转型和提升,公司进行了商业模式调整,发力门店资产小型化、轻型化。而经历几年的探索,大众化转型已成为全聚德当前最主要的变革方向。

  另一方面,尽管扩张策略仍在进行,但自2013年以来,全聚德位于北京市场以外的重要子公司和参股公司,不少出现了亏损。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司业绩下滑之初,王志强促成了全聚德和国际著名投资基金IDG资本的牵手,并引发业界对全聚德进一步国际化、市场化发展的希冀。但就最终结果来看,却是事与愿违。

  2014年,IDG资本以2.5亿元的价格认购2534.4万股非公开发行股票,并成为全聚德的第二大股东。据当时资料,募集资金将投入到公司旗下仿膳食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中央厨房建设项目、上海武宁路店及华东区域总部建设项目和“京点食品”网点建设项目等6个项目。

  但由于产权确认和高端餐饮市场环境变化等原因,上述多个募资项目并未能顺利进行。2018年1月末,IDG资本无奈公布了对全聚德的清仓减持计划。截至目前,其已多次减持全聚德,并于今年半年报时消失在全聚德的前十大股东名单中。

  对于全聚德和IDG资本的短暂结缘,餐饮行业投资人、餐饮O2O创始人罗华山分析道,外界资本只是全聚德发展的助力,毕竟不是发动机。企业的最终发展走向还是要看其掌舵人以及后面的大股东的决策。所以即便IDG有更多的经营想法,但它的主动性是很难发挥出来的。

  除了和IDG的牵手外,同样夭折的还有全聚德试水的自有外卖平台运营主体北京鸭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鸭哥科技),以及对中端大众餐饮品牌汤城小厨的收购。

  其中,鸭哥科技系全聚德与民营资本在2015年末合作共同出资设立的公司,曾力争成为中国美食外卖电商第一品牌,但在2017年4月停止营业。全聚德对此曾解释,鸭哥科技是与民营企业合作进行创新的一种尝试,是对互联网与餐饮结合的实践探索。但经过一年多的运营,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未能达到经营预期。

  对于汤城小厨品牌,全聚德在2017年首次公布收购意向后半年便宣布终止。全聚德时任董秘唐颖回应,国有企业去做收购,审计评估比较严格,在价格问题上也沟通了很长时间,确实有几个关键因素谈不拢。

  在全聚德展开转型却屡屡受挫的几年里,正是国内餐饮市场快速增长的时期,其中大众餐饮崛起、外卖服务加持成为主要带动因素。全聚德也因此错过了行业发展的红利期,逐渐落后于各类餐饮连锁新兴品牌和后起之秀。

  针对全聚德当下的转型和发展情况,《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日前将一系列采访问题发送给了全聚德工作人员,并已转达到公司高层。但截至目前,尚未得到具体回应。

  前路何在:身处忧患 市场期待改革破局

  全聚德近年来的不佳业绩也直接影响了公司的资本市场表现。上市之初,全聚德作为“烤鸭第一股”备受瞩目,其股价在2008年一度超过35元/股(前复权价),但此后十余年再未创出新高,目前已跌落至10元/股附近。

  在全聚德股吧和互动易交流平台中,来自投资者的失望抱怨不绝于耳。而在关注公司动向之余,投资者也纷纷献计献策,在此背景下,全聚德打破僵局重新出发已经迫在眉睫。

  退休之后的老王时常查阅网络中有关全聚德的新闻报道,用他的话说,自己几十年的人生都在全聚德里,走到哪里都想着这块招牌,已成为一种习惯了。但如今看来,关注越多,却是失望越多。

  “‘吃老本’放在全聚德身上,是丝毫不过分的。所有全聚德员工说出这句话来,都特别自然。但是话说回来,全聚德还能吃老本几年呢?”老王反问道。

  罗华山分析道,全聚德的“衰落”背后有着复杂的背景,但最直接的导火索还是其菜品定价与环境服务的高度不匹配。在竞争不激烈的时候,你会用老字号这个名气来吸引消费者。而在消费平权的互联网时代,每一个企业、每个餐厅的好坏很快会得到极大范围的传播。

  餐饮大环境的变化之外,全聚德的主要困境还体现在了人员的任用和人才的流失上。

  老王补充道,全聚德最大的毛病是不会用真正的人才,体制化思维太严重。它不是甘愿吃老本、停滞不前,公司在早年有很多创新的想法,例如外卖配送、孵化快餐子品牌“阿德鸭”,但是这些想法落地的时候,却任用了一些习惯坐办公室、搞行政的人。他们不懂市场,就导致这种无疾而终的尝试越来越多。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亦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于全聚德这类中华老字号品牌而言,品牌积淀固然重要,但如果体制和团队没有创新改革,其品牌、产品、场景、服务的创新升级便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在体制机制之外,全聚德近年来的下坡路还引发了业界对于老字号品牌是否适合资本化和产业化经营的思考。

  黄耕表示,全聚德当年的上市,并不是完全按照市场经营的产业化发展规律,也源于它是一个国企控股中华老字号的背景。老字号是靠手艺和匠心起家的,但其上市后通常会遇到制造标准化等方面的问题。而供应链标准化做得不好的企业,很难做到异地快速扩张,往往在长期发展中不被资本看好。

  作为全聚德上市背后的重要推手,姜俊贤也曾直言,公司上市后或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因为中餐太复杂了,各个地方口味有很大差别,各地加盟商没有达到标准化的理想标准,全聚德既要坚持统一,同时也要注意地方的需求。

  针对如何解决老字号餐饮品牌背后的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这再度指向了企业的经营体制和人才团队。记者注意到,自2016年王志强卸任全聚德董事长后,公司高管的变动愈发频繁,但整体上,新上任的人马基本都有全聚德或首旅集团的工作背景。

  罗华山对此评价道,这个话题说起来是比较沉重的,从集团上面派人过来,公司的整个管理机制都还是国资背景主导,因此下面(全聚德)就很难能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而一个好的发展路径是,引入民营团队,和全聚德原有的国资共同形成一种混合经营的模式。因为餐饮属于服务行业,是需要通过长时间来积累出竞争力。在这一方面,民营企业天生具备较强的忧患意识,会倒逼服务能力和生命力的展现。

 

  “其实我们现在讨论的主要问题应该是老字号品牌的混合式的改革,让民营企业和国有资本共同去培育或者去延续一个品牌的发展。在横向的合作之后,老字号可以将产品真正交给一个好的研发团队和营销团队,达成平台化的对接和互联。在这个方面,全聚德背后的国有资本可能还没有想明白。”黄耕这样说道。 (文中李帅、老王为化名)

  (原标题:数字人民币可以消费了 微信支付宝慌吗?)

  数字人民币和纸币、硬币一样,是人民币现金。不过,稍微不同的是,数字人民币由数字讯号生成。而且不同于电子支付,数字货币支付无需网络。

  10月11日晚间,中央办公厅、国院办印发了《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下称《方案》),明确了深圳未来五年的主要目标。

  从具体条款看,《方案》从三方面为深圳金融业发展提供了重点支持:

  第一,支持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推进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试点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CDR)。建立新三板挂牌公司转板上市机制。优化私募基金市场准入环境。探索优化创业投资企业市场准入和发展环境。依法依规开展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

  第二,在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深圳下属机构的基础上成立金融科技创新平台。支持开展数字人民币内部封闭试点测试,推动数字人民币的研发应用和国际合作。

  第三,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支持符合条件的在深境内企业赴境外上市融资。开展本外币合一跨境资金池业务试点。支持深圳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方面先行先试,推动完善外汇管理体制。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在深圳依法发起设立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机构在深圳依法合规获取支付业务许可证。推动构建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规则体系。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深圳市人民政府近期联合人民银行开展的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工作。

  深圳数字人民币红包再成焦点

  10月8日晚,微博“深圳微博发布厅”发布消息称,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结合本地促消费政策,深圳市人民政府近期联合人民银行开展了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本次试点由深圳市罗湖区出资,通过抽签方式将一定金额的资金以数字人民币红包的方式发放至在深个人数字人民币钱包,社会公众可持发放的数字人民币红包在有效期内至罗湖区指定商户进行消费。此次活动面向在深个人发放1000万元“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每个红包金额为200元,红包数量共计5万个。

  而根据“深圳发布”微信公众号10月11日发布消息,“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抽签工作已完成。总计1913847名在深个人通过“i深圳”系统成功完成“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预约登记。

  中签的5万名市民可以首试数字人民币红包的红利,每个红包金额为200元,可于10月12日18时至10月18日24时在深圳市罗湖区辖内已完成数字人民币系统改造的3389家商户无门槛消费。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现场走访深圳市罗湖区多家完成数字人民币系统改造的商户发现,目前罗湖区内万象城、KK Mall等大型商场普及度较高,完成系统改造的商户收银台均摆放了“数字人民币”的统一标牌。但从商户和商场从业人员反馈看,完成改造商户均承诺只要有券就可以使用。但数字货币使用依然为新鲜事物,目前使用人数很少,此前一直在内测阶段,今天是公众发放第一天,很多商户还没有实际操作过。未来的推广还要看银行和商家的具体政策。

  8月14日,商务部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在“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任务、具体举措及责任分工”部分提出: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人民银行制定政策保障措施;先由深圳、成都、苏州、雄安新区等地及未来冬奥场景相关部门协助推进,后续视情扩大到其他地区。

  此后,数字货币试点屡屡传出进展,此次深圳罗湖区派发数字货币红包,既是经济特区成立四十周年大礼包中的惊喜之一,也被视为数字货币落地的标志信号。

  纸币终结进入倒计时?

  数字货币问世,一个摆在眼前的问题就是,纸币是否会被取代?

  数字人民币和纸币、硬币一样,是人民币现金。不过,稍微不同的是,数字人民币由数字讯号生成。而且不同于电子支付,数字货币支付无需网络。

  据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所长穆长春介绍,未来数字货币的使用场景可能是这样的:只要你我手机上都有数字人民币的数字钱包,那连网络都不需要,只要手机有电,两个手机“碰一碰”,就能把一个人数字钱包里的数字货币转给另一个人。

  从定义来看,数字人民币定位M0,是法定货币,属于公共物品。数字人民币体系将成为一套惠及公众的免费的价值转移体系和金融基础设施。个人兑出、兑回数字人民币时,商业银行将不会收取服务费,将从两方面提高数字人民币使用者的福利:一方面,将降低全社会的资金使用成本;另一方面,也将减轻现有电子钱包中的资金沉淀现象(人们可以无成本地将暂时不需要的数字人民币兑回到商业银行账户体系),消费者和个体工商户可以有更多地选择配置自己的资金。

  但是否纸币就此进入消亡倒计时?市场多认为,长远来看应该是的。但央行数字货币在一定时期内不会完全取代纸质货币,它依然会作为老百姓日常消费时支付手段的一种补充。迈向“无现金社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

  此外,数字货币时代的到来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有社会结构和机构功能。

  支付宝、微信慌了吗?

  数字货币来了,另一重疑问是:是否会对原有的第三方支付格局产生冲击?

  格局有所影响似乎是必然的,因为简称为DCEP的央行数字货币,即是Digital Currency和Electronic Pay-ment两部分组成,前者意为数字货币,后者名为电子支付;前者代表数字货币在线上流通,后者说明DCEP的一个主要业务就是数字钱包。

  因此,市场多认为,无论是所依靠的网络资源背景与流通渠道,还是所承担的基本职能,DCEP有着与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工具天然重合的部分,从而与第三方支付形成了市场竞争关系。

  但数字货币和第三方支付本质上仍是完全不同的东西,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中关村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央行数字货币是法定货币,而微信支付和支付宝只是一种支付方式,它们的效力不同。具体来说,机构或个人不接受支付宝或微信付款,在法律上没有问题。但拒绝用户使用现金或数字货币付款就是违法的。

  此外,央行数字货币虽然在存在形态上,DC/EP是完全数字化和虚拟化,依托于数字钱包,流通手段更加便捷,更易于防伪和监管。但其对应的是M0,是央行对货币持有者的无息负债,不需要通过银行账户即可实现价值转移。

  支付宝、微信这样的移动支付工具,由于其本质上仍是基于银行账户,在货币性质上属于M1。支付宝和微信是公司化的支付体系而非法定的支付体系,用户需要承担手续费和扫码设备安装成本,比如用支付宝或者微信进行提现和跨行转账都需要向用户收取手续费,还存在泄露隐私、盗号、欺诈等风险。而用央行数字货币,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交易都是零成本。

  中老年人没有“不会”的权利?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部分使用者的担忧来自于是否会对已有的生活习惯造成不可逆的冲击,尤其对中老年人来说,科技的发展,手机和移动端的快速普及,已经给一些市民带来了困扰。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下文简称《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其中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20年3月的16.9%提升至22.8%。互联网正在进一步向中高龄人群渗透。但他们之中,依然有相当一部分人,被这个日益数字化、智能化的世界抛在了身后。

  疫情期间,无处不在的防疫健康码、通信大数据行程卡、健康申明填报等线上化应用,当“无健康码遭遇拒载”、“不扫码不能进站乘车”成为普遍的现实,很多中老年人感受到了科技发展的另一面模样。

  “会不会数字货币也成为强势支付手段,又要学习下载和使用新的APP。刚学明白微信,又要学新的APP,还是喜欢用现金。”一位老年用户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虽然数字货币不会在短期内取代现金,但是部分消费者的担忧不无道理。越来越多的餐厅要求顾客必须扫码点餐,出租车司机几乎没有人带零钱找零,不会使用或者拒绝使用智能化设备,带来的结果就是和时代越拉越远。

  或许在数字货币初生之时这个探讨为时尚早,但在基础设施建设与老龄化社会并行,在商业化的同时兼顾中老年人群体、降低其使用门槛,不只是科技企业所面对的艰深课题,更是全社会共同探索的方向。

 

  (作者:侯潇怡,聂寒冰)

  汉高携创新产品及解决方案首次亮相第20届孕婴童展

  中国,上海,2020年10月10日——致力于携手全球卓越母婴企业、以领先技术助力母婴产品创新、为消费者提升使用体验的德国汉高,首次亮相母婴行业的顶级盛会——第20届国际孕婴童展(Children-Baby-Maternity Expo)。通过一系列的粘合剂产品和智能化解决方案,汉高将为更多母婴消费者带来升级体验,以满足消费升级之下,孕婴童领域客户及消费者对舒适、天然纯净和智能化的多元需求,助力行业可持续发展。

  

 

  图片说明:德国汉高首次亮相国际孕婴童展(Children-Baby-Maternity Expo)

  根据官方数据显示,中国新生儿出生率已连续三年下降。然而母婴用品市场规模却始终保持上升趋势,今年更有望突破3万亿元人民币,其增长的主要动因便是用户的消费升级。以纸尿裤为例,消费者已开始从最初的单纯对功能和品牌关注,逐步升级到有机、舒适、无添加、智能化等细分化需求。而粘合剂作为在母婴产品尤其是卫生用品中有着广泛应用的原材料,其技术创新也因此成为母婴产品升级的关键。

  “创新是汉高不断前进的动力,汉高始终致力于以创新、品牌和技术引领发展。我们愿通过全方位的粘合剂和智能化创新解决方案,与纸尿裤制造商携手,为全球消费者和合作伙伴带来更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消费者在舒适、天然纯净和智能化等方面更深层次的需求。”汉高粘合剂技术包装和消费品业务大中华区副总裁方旺喜表示。

  坚持技术创新,为婴儿卫生用品提供领先解决方案

  多年来,汉高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了解随消费趋势而不断变化的市场动态。凭借工业4.0和数字技术,汉高助力客户打造了多款满足视觉、嗅觉、触觉需求的可靠卫生用品。

  在本届展会上,汉高的Advance聚烯烃解决方案为婴儿带来了更纯净、更舒适、更安全健康的呵护。它不但具有高纯净度、高安全性、低压敏性、低气味等优势,而且用胶量相对于传统粘合剂体系可以减少5%-30%, 还拥有更低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不断提高安全标准,让宝宝使用更安心。

  汉高的Smart Diaper智能纸尿裤解决方案则为纸尿裤引入了“智能感知”功能。得益于含新型导电油墨的汉高印刷电子技术,它可在包括无纺布等多种柔性材料表面大规模印刷,与IOT技术结合,能够实现尿片湿度、体温、体征等监测,以及跌落报警等功能,可智能地照顾宝宝或失能老人,让关爱更及时。

  

 

  图片说明:汉高的Smart Diaper智能纸尿裤解决方案引入了“智能感知”功能,让关爱更及时

  促进可持续发展,践行企业社会责任

  可持续发展为汉高企业核心价值观之一,汉高将继续通过其奠定行业标准的卓越产品和技术发挥潜力。以Advance聚烯烃解决方案为例,其全产业制造碳足迹比传统橡胶基热熔胶减少23%。而Ultra cool和Bio Base解决方案更是践行可持续发展愿景的体现。

  Ultra cool能够实现涂层温度降低至120℃,更在气味群体测试、热稳定性、弹性蠕变测试等核心数据的表现上优于传统产品。它可助力产品基材更薄,并帮助客户有效减少热熔胶碳化、减少喷嘴等设备的维护,从而能提升客户的生产效能;而且还能降低热能和电能的消耗、降低使用中的烧伤风险等。

  Bio Base是直接利用植物基原料打造的热熔胶产品,含有超过40%的生物基成分,取材于消费者熟知的木材、蔬菜、水果等,满足消费者追求天然原料的需求。不含有松香,并已经过美国皮肤健康认证。

  

 

  图片说明:汉高将继续通过可持续发展奠定行业标准的卓越产品和技术发挥潜力

  通过在粘合剂领域的解决方案,汉高满足多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展望未来,汉高将继续以“创造可持续价值”为目标,致力于建立员工、地球环境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平衡,服务全球各地的客户与消费者,成为他们最值得信赖的合作伙伴。

  关于汉高

 

  汉高在全球范围内经营均衡且多元化的业务组合。通过强大的品牌、卓越的创新和先进的技术,公司在工业和消费领域的三大业务板块中确立了领先地位。汉高粘合剂技术业务部是全球粘合剂市场的领导者,服务于全球各行各业。洗涤剂及家用护理以及化妆品/美容用品两大业务也是各国市场和众多应用领域中的领先品牌。公司成立于1876年,迄今已有140多年光辉历史。2019年,汉高实现销售额逾200亿欧元,调整后营业利润达32亿欧元左右。汉高在全球范围内约有5.2万名员工,在强大的企业文化和共同的价值观的引领下,他们融合为一支热情、多元化的团队,为创造可持续价值这一企业目标而奋斗。作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表率,汉高在许多国际性指数和排行榜中名列前茅。汉高的优先股已列入德国DAX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