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竞争力式微:三星关闭在华电脑工厂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三星关闭电脑工厂的举动属于意料之中。国内电子消费市场竞争日益增大,加上国产设备技术性能的提升,三星不再具有之前的竞争力。”

  三星在华布局再度生变。

  近日,韩国三星电子宣布,将关闭位于苏州的电脑工厂。据苏州三星电子电脑有限公司《致员工的相关说明》(以下简称“说明”)显示,三星苏州电脑工厂将关停生产线,仅保留研发人员,未来三星也将专注于PC研发领域。

  需要注意的是,苏州电脑工厂是三星在华的最后一个电脑“据点”。不过,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三星中国方面表示,此前业界流传三星将中国电脑生产线转移至越南的说法并不准确,三星方面没有明确计划。此外,三星在全球范围内还有其它电脑生产线,中国区域的电脑工厂则转向侧重研发。

  同时,三星中国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强调,三星在华的动作并非撤出中国,而是进行相应的转型升级。未来在中国仍将继续加大投资,围绕中高端产线进行相应布局。三星电子在关闭苏州电脑工厂的声明中也表示,“中国仍然是三星的重要市场,我们将继续为中国消费者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

  “三星关闭电脑工厂的举动属于意料之中。国内电子消费市场竞争日益增大,加上国产设备技术性能的提升,三星不再具有之前的竞争力。”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分析称,“面对逐年下降的产值以及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此时关停是个比较合理的选择。”

  关停电脑“据点”

  尽管如今面临关停命运,但三星的苏州电脑工厂也曾“辉煌”过。

  公开资料显示,苏州三星电子电脑有限公司(Samsung Electronics Suzhou Computer,简称SESC)于2002年9月在苏州工业园注册成立,初期投资总额3358万美元,注册资本1343万美元。

  2003年4月,SESC正式投产,占地面积26000平方米,并在2003年11月通过相关认证。2005年5月,SESC将韩国笔记本电脑生产线迁至苏州。

  据了解,SESC拥有员工约2000人,拥有研发、测试、表面贴装技术(SMT)和装配生产线,主要向欧美出口产品。成立之后,SESC多年入选中国出口企业200强。

  不过如今,SESC也终于要隐退了。据说明透露,SESC关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年来市场竞争激烈、公司产品市场份额不断萎缩所致。根据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年SESC年产值高达43.23亿美元,但到2019年却跌至75.06亿元人民币,刚超过10亿美元。

  说明指出,为应对市场和形势的变化,三星总部调整发展战略,对电脑产业进行转型升级,SESC将专注研发工作,做大、做强PC研发,使三星电脑产业在未来国际竞争中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因此,除研发人员之外,三星苏州电脑工厂其他人员的劳动合同履行均会受到影响。

  “本次三星关闭苏州电脑工厂的行为,实则是三星面对如联想、华为、小米等中国本土电脑企业的崛起,市占率节节败退,最终无法生存之举。”香港大学SPACE中国商业学院客席讲师吴奕捷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

  至于为何选择当前时点进行这样的操作,背后也不无原因。“疫情之下,全球经济下行是肯定的,但具体的发展趋势却是未知,面对逐年下降的产值以及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此时关停是个比较合理的选择。”盘和林表示。

  供应链转移?

  三星此举之所以再次获得关注,源于它之前的种种举动。

  事实上,从2014年开始,三星便加速从中国撤离部分业务。近年来,三星陆续关停位于天津、惠州、深圳等地的智能手机工厂,今年再有消息传出,三星将在年内“割肉”液晶显示生产线,位于苏州的8.5代线也可能停产。因此,有观点认为,以三星为代表的外资企业正在将供应链转移出中国。

  不过在盘和林看来,这些举动并不代表短时间内供应链便能够完全实现转移。“企业都是理性人,转移与否还是要看成本收益。当前,供应链转移的理由无非是劳动力成本提升、生态环境及技术工艺规制更严格、优惠政策的取消等,种种因素共同造成了制造成本的上升。”盘和林分析称,“不过,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同时伴随着劳动生产效率的提升,也就是说,单位有效劳动的成本上升并不那么显著。”

  盘和林强调,中国良好的基础设施、完善的产业链以及巨大的消费市场成为外资企业转移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盘和林表示,“在市场方面,当前经济环境下,国际来看需求都存在明显的不足,而中国市场的潜力又是众所周知的,离市场越近自然越容易实现产品向货币的跃迁。”

  因此,盘和林认为,在当前来看,我国依然是设厂的最佳选择,外资供应链转移仅是一批竞争优势不明显的企业。

  吴奕捷同样认为,本次新冠疫情发生之后,中国在全球市场中的张力充分显现。“中国经济未来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一方面刺激内需,另一方面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全球企业来华投资设厂,是所有外国高科技企业无法忽视的市场。”

  吴奕捷分析称,事实上,特斯拉在上海设立超级工厂的举措,是其最近扭亏为盈、股价创历史新高的幕后功臣之一。而近日,日本丰田也打算投资12亿美元在天津建造电动车工厂。

  “从中可见,外资将工厂撤离中国并不是大趋势。”吴奕捷强调。在他看来,反倒是中国的产业链由低端向中高端推进,导致不少外资劳动力密集型或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至东南亚,其中便包括三星此次关停的电脑工厂,及其前几年关闭的手机工厂。

 

  (作者:杨清清 编辑:张星)

  原标题:华为最高档“天才少年”全球仅4人 华中科大校友占3人,刚出校门就拿年薪201万元

  来源:长江日报

  张霁在日本京都参加国际会议。

  8月3日,长江日报记者从华中科技大学获悉,该校今年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博士生张霁和姚婷,入选华为“天才少年”,去年该校也有一位博士生左鹏飞进入“天才少年”。

  华为“天才少年”项目,是任正非发起的用顶级挑战和顶级薪酬去吸引顶尖人才的项目。

  华为招募的“天才少年”,工资都是按年度工资制度发放的,共有三档,最高年薪达201万元。

  目前,全球仅4人拿到华为“天才少年”最高一档年薪201万元。分别是钟钊(本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秦通(本科毕业于浙江大学控制科学与工程,博士毕业于香港科技大学机器人(16.120, -0.08, -0.49%)方向)、左鹏飞(本科和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张霁(博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

  经七轮严苛筛选脱颖而出

  华为“天才少年”的招聘标准非常严格,一般需要经历七轮左右流程:简历筛选、笔试、初次面试、主管面试、若干部长面试、总裁面试、HR面试。在每一环节中,都会经过严格的考核和筛选,因此也会遇到很多挑战和阻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或表现不佳都有可能失败,难度非常大。

  张霁,湖北通山人,他是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接触到华为的。8月3日晚8时许,张霁告诉记者,自己是今年5月底入职华为,华为招聘主要看的是研究方向和科研能力,其中研究方向是华为最为看中的。

  拥有了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工作,张霁内心却很平静。“我并不是什么天才少年,要除去天才少年光环,我只是一个普通人。”他说,自己现在肩上责任和压力更大,要快速融入这个团队,不仅要把领导分配的事情做好,更要去思考今后该如何做好工作,不负众望。

  在本科期间,1993年出生的张霁,各门成绩一直在院系名列前茅,顺利通过英语四六级考试,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获得全国ITAT职业技能大赛职业技能资格认证证书,成为老师与同学眼中名副其实的“超级学霸”。

  “这其实夸张了。”张霁说,小时候爸爸妈妈对自己的影响特别大。那时,妈妈是幼儿园老师,爸爸是中学老师,自己是独生子,“爸妈特别尊重我的选择,让我长大后养成了有主见意识”。

  “无论什么事,做还是不做,爸爸妈妈都不会给我做决定。”张霁说,这个让自己独立思考的做法,一直影响到现在。

  “天才少年”喜欢做好计划按部就班

  读研读博是张霁初进校园时就认定的目标。他对待学习没有拖延症,喜欢做好计划按部就班,因为这样常常让他事半功倍。

  “有志者,事竟成”,张霁刻苦学习,精心准备,终于在2016年成为一名计算机系统结构专业博士研究生,在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继续深造。

  对科研,张霁认为首先是调研,然后和朋友分享,接着还要敢想,最后才开始付诸行动,“一定要敢想,连想都不敢想,那不会触发灵感”。

  张霁的努力,也让他的工作水到渠成。

  由于科研项目比较多,张霁基本上没有刻意去找工作,甚至没有主动投递简历,都是企业或者高校联系他。

  目前,在华为上海研究所工作的张霁说,上一届学长左鹏飞去年入选华为“天才少年”,是自己的榜样。两人互相加了微信,也经常交流,因为平时都在各自忙碌,即使在学校时,导师不一样,研究的方向也不一样,彼此并没见过面。今年8月2日,两人在深圳参加一个活动,才第一次见面。

  张霁的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同学姚婷,这次也入选华为“天才少年”,并已签约。姚婷可能要等到8月份前来华为报到。

  对学弟学妹们,有什么想说的吗?张霁说,自己也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以自己的体会,就是首先要对自己的选择做一个规划,然后一定要坚持,要有信心,不要轻易放弃。另外,取得成绩后,要戒骄戒躁,沉下心来,盯紧下一个目标,每个阶段都要提升,要持续学习,让自己持续进步。

 

  (长江日报记者胡义华 通讯员高翔)

  北京时间31日消息,据外媒报道,知情人士称,Facebook(234.5,1.21, 0.52%)已与全球最大三家唱片公司达成一系列协议,经过多年努力后终于将获得授权在其平台上播放他们的官方音乐视频,预计将很快宣布这一交易。

  通过与环球音乐、索尼(78.52, 0.17, 0.22%)音乐和华纳(29.91, -0.10,-0.33%)音乐的这一交易,Facebook将能够更好地与谷歌(1531.45, 9.43,0.62%)旗下YouTube以及官方音乐视频的主导平台竞争。

 

  音乐视频是YouTube最受欢迎的内容之一,据报道,Facebook一直在寻找新的方法来增加其视频浏览量,因为视频广告更有利可图。

  8月3日消息,近期,互联网音频平台喜马拉雅迎来八周年纪念日。喜马拉雅以《攀登》为题,发布由演员王耀庆配音的品牌短片,向一路陪伴成长的用户和主播致敬。

  喜马拉雅创始人兼联席CEO余建军表示,喜马拉雅将继续提供好声音、好内容,通过内容与技术为用户提供陪伴和支持;另一方面,喜马拉雅将为主播提供创新的产品和商业服务模式,一起构筑起音频“声”态圈,推动在线新经济快速发展,让每一个人登上自己人生的喜马拉雅。

  据了解,喜马拉雅八年来以“用声音分享人类智慧”作为企业使命,为平台上6亿用户的美好生活服务,也为1000万主播实现了创业梦想。现在,围绕音频和内容,喜马拉雅连接上下游产业,向多个终端发力,一个不断向上攀登的音频生态圈已逐渐成型。

  喜马拉雅表示“耳朵经济”崛起以来,音频主播这一全新职业进入了人们视线。八年的时间里,喜马拉雅平台上的主播人数已超过1000万。喜马拉雅语音直播上线三年,月收入过十万的语音直播主播已达千名,收入最高的语音直播主播年入超千万。与此同时,随着直播生态的形成,不少音频直播公会在其中产生,已有音频直播公会月流水超千万。

  近年来,喜马拉雅在知识付费、有声书、直播、广告等各个维度同时发力商业化。2019年全年,主播从平台分得16.34亿的收入。去年10月,“有声的紫襟”和“牛大宝”两位喜马拉雅主播登上了2019年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这也是音频主播首次登上该榜单。

  为了更好地助力普通人抓住音频行业的风口,喜马拉雅还成立了喜马拉雅大学,培养新职场的时代精英。目前,喜马拉雅大学开设有主播学院、红人学院与新职业学院,通过线上与线下多种方式授课。2002年正式办学以来,已有25万余名学员毕业,成为“互联网新职人”。

 

  余建军表示,未来,喜马拉雅将从内容端、平台端、分发端构筑音频“声”态圈,拥抱在线经济,焕发“声”命力,让声音和文化像水和电一样无处不在,随取随用。

  北京时间29日消息,亚马逊(3000.33, -54.88, -1.80%)创始人杰夫-贝佐斯的前妻麦肯齐-斯科特(MacKenzie Scott)周二在一篇博客文章中披露,过去一年她已将价值17亿美元的财富捐赠给种族平等、LGBTQ权利、公共卫生和气候变化等事业。

  麦肯齐还宣布了她的新姓氏——斯科特,并说这是取自她的中间名字。

  在与贝佐斯离婚后,麦肯齐获得了亚马逊4%的股份,当时这些股份价值约380亿美元,而随着亚马逊股价大涨,她现在的身价已超过600亿美元,成为美国女首富。

 

  她周二表示,已经向116个组织捐款,这些组织包括黑人、LGBTQ和公共卫生组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