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详细资料
- 分类:财经要闻
原标题:31省份经济半年报:中西部地区亮眼 头部大省显底气

见习记者 贺觉渊
截至7月28日,全国31省市区公布了2020年上半年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广东、江苏、山东等头部省份依然位居GDP总量前列。从GDP增速看,16个省市区上半年GDP增速为正,9个省市区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专家认为,回顾上半年,在多个利好因素促进下,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表现出色,经济发展头部省份则在疫情冲击下展现底蕴,但以第三产业聚集的地区则依然面临经济恢复的挑战。展望下半年,中国地方经济发展将延续复苏态势,中西部地区持续加快恢复,东部地区发展有望回归正轨,地方集聚经济或进一步得到发展。
中西部地区表现抢眼
证券时报记者统计数据发现,截至7月28日,上半年GDP增速为正的省市区有16个,按GDP增速大小分别为西藏、新疆、甘肃、贵州、宁夏、湖南等。
“GDP增速为正的省份绝大多数是中西部地区的,尤其是西部地区。”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向记者表示,重要的原因在于这些地区受疫情影响相对较小,复工复产更早,尤其是工业部门和基建等固定资产投资恢复较快。其中,西藏和新疆受疫情的直接影响很小,经济增长基本维持了正常水平。
财信研究院副院长伍超明告诉记者,多数中西部地区GDP增速实现正增长,一方面与中西部地区投资补短板空间大、国家加大西部开发力度有关。例如,上半年新疆、西藏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分别为28.6%和18.5%,疫情冲击下仍实现两位数增长,是其经济正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另一方面,3月份以来海外疫情持续蔓延恶化,外贸依存度较低的中西部地区相比于东部沿海地区受到的冲击较小。
此外,集聚经济也在疫情冲击下展现成效。陶金表示,长三角地区中,江苏、安徽和浙江的经济增速均已转正,这三个地区凭借前期一体化发展基础,复工复产效率也较高,同时也发挥了各自的产业特色,在工业制造业、互联网经济等领域发力,缓解了社交隔离措施对其服务业的冲击。
头部省份展现底蕴
上半年,广东、江苏、山东、浙江、河南、四川依然位居地方GDP前六。而去年同期GDP总量排名第七,今年却身处疫情爆发中心的湖北省则被福建、湖南、安徽超越。
“这些头部省份GDP规模大、基础厚,今年增速降低点也不影响排名。”伍超明告诉记者,从中长期看,这些省份GDP长期靠前,除了有资本、技术等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外,还有人口因素的强支撑。如广东、山东、河南、四川、江苏五省常住人口数量,长期位列全国前五位,是上述各省GDP持续领跑全国的重要动力源(5.100, -0.06, -1.16%)。而浙江省常住人口虽然排名全国第十位,但GDP长期排名全国前五,一方面源于其第三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如浙江省第三产业GDP增速长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另一方面浙江私营经济活跃,企业生产经营效率较高,截至目前,A股近4000家上市企业中,注册地在浙江的有475家,排名全国各省份第二位。
今年以来,为抗击疫情,湖北省为全国人民作出了巨大牺牲,长期的疫情封锁使其一季度GDP同比大幅下降39.2%,降幅大幅高于同期福建、湖南、安徽30个百分点以上,对其上半年GDP规模形成明显拖累。
欣慰的是,据湖北省统计局总结,湖北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在二季度强力反弹,经济指标降幅持续收窄,部分指标月度开始转正,经济运行总体复苏态势持续向好,积极因素不断累积。截至6月底,全省“四上”企业复工率达98.8%,中小企业复工率达86.9%,均赶上全国平均水平。新开工项目1598个,环比增加826个。
北上广经济面临挑战
上半年,31省市区中有9个地区GDP增速低于-1.6%的全国GDP增速水平,分别是湖北、黑龙江、辽宁、天津、内蒙古、北京、上海、海南、广东。其中,备受关注的北京、上海以及广东省,上半年GDP增速却分别仅有-3.2%、-2.6%、-2.5%。
陶金表示,北上广深等大城市集聚了大量第三产业,而他们遭受的疫情冲击也相较于第二产业更深远。相应地,由于第三产业集聚,大城市的经济更依赖于消费,而疫情之后的消费复苏不像工业部门那样能够直接得益于各类逆周期政策,缺乏政策抓手,因而速度较慢。由于以上两个因素,上半年以城市经济为主导的这三个省市的经济增长和恢复面临暂时的挑战。
“疫情加大了外来务工人员的返工难度,而北上广的劳动力以外来务工人员为主。”伍超明告诉证券时报记者,另外,北上广是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交通枢纽中心,疫情防控更为严格,人员聚集型行业影响较大。如上半年北京、上海、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同比降低16.3%、11.2%、14%,对GDP拖累较大。
此外,谈到辽宁、天津等省市区维持较低GDP增幅的原因,伍超明认为,这些地区主要受国内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影响,传统主导产业优势逐渐减弱,且其新兴产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下半年或更重视集聚经济
多位专家一致认为,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总体控制,复工复产复商复市扎实推进,各项扶持政策效果逐步显现。预计下半年中国地方经济发展仍将延续复苏态势,逐渐回归常态化的增长。下半年,国内经济修复结构性特征依旧明显,即呈现出基建引领、房地产相随、结构优化、投资拉动经济复苏的格局,此外在财政货币政策合力支持下,消费和制造业投资有望缓慢回升。
在伍超明看来,中西部省份既有劳动力红利优势,又有庞大的消费市场支撑,在西部大开发、基建加快补短板等政策助力下,经济有望持续加快恢复。东部地区有完善的产业结构和优质企业基础,在摆脱疫情冲击和国家加大对私营、外贸企业政策扶持力度下,强者恒强效应凸显,经济或将加快回归正轨。
“疫情带来的经济增速地区间的分化,很可能因为集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得以延续,甚至进一步加剧。”陶金预测,都市圈建设将被进一步强调。这既符合中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也顺应了全球主流的城市和区域发展规律,即充分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和吸引能力,充分发挥重点区域要素集聚、规模经济以及知识溢出等效应,既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效率,又创造了更大市场,更多资源也可能会向这些地区集中。
- 详细资料
- 分类:财经要闻
7月25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iPhone制造商富士康已经开始在印度钦奈附近的工厂组装iPhone 11。一位知情人士称,一些印度当地组装的iPad已经被发往苹果商店,但产量有限。
苹果没有立即回复置评请求。
据报道,此举与苹果提高在印度产量的目标一致。目前绝大多数iPhone手机仍是在中国生产。报道指出,在印度进行设备组装,使得苹果等智能手机供应商可以避开印度政府对进口电子产品征收的约20%进口关税。
在今年早些时候的股东大会上,苹果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Tim Cook)表示,苹果将于明年在印度开设首家零售店。
- 详细资料
- 分类:财经要闻
原标题:中国500强谁最能赚钱?工行第一,阿里腾讯进入前十
中新经纬客户端7月27日电 财富中文网27日发布的2020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显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营业收入分列前三,排名与上年一致。在盈利能力方面,与去年情况相同,最赚钱的10家上市公司除了几大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之外,仍是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和腾讯控股有限公司。
据悉,2020年500家上榜的中国上市公司总营业收入达到50.5万亿元人民币,较去年增长11%;净利润达到了4.2万亿元,较去年增长超16%。今年上榜公司的年营收门槛接近178亿元,相比去年提升了近10%。去年中国GDP突破99万亿元,这意味着榜上500家上市公司的收入总和仍然超过了中国当年GDP的一半。
今年榜单前三的格局并未改变,榜单头部公司依次是:中石化、中石油和中国建筑。中国平安位列第四,仍是非国有企业第一位。两家民营上市“互联网服务与零售”企业京东和阿里巴巴的排位均有提升,其中京东排名升至第13位,阿里巴巴则名列第18位。
据介绍,从行业看,随着部分头部互联网服务公司的逐步盈利,榜单上该行业创造的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300%。2019年是“新基建”元年,但因其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绝对占比较低,“老基建”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此次《财富》中国500强榜单里“老基建”的相关行业基建、建筑、电力、工程机械、港口、物流的收入总额达到8.6万亿元,较去年的7.4万亿元同比增长17.7%,该行业仍是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
此外,在注册制和科创板等多重政策的助力下,越来越多的优质公司选择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在本年的上榜公司中,登陆境内资本市场的公司数量达到366家,为历年来最高水平。
今年一共有39家新上榜和重新上榜公司,其中拼多多首次上榜,并以301亿元的总收入排名第321位。互联网领域另一家值得一提的新上榜公司是欢聚集团,这家以游戏直播为主营业务的公司也是首次上榜,并以约256亿元的营收名列榜单第359位。此外,新晋上榜公司还包括从事地产投资和管理的大悦城控股集团,以及“非洲智能手机之王”深圳传音。
在盈利能力方面,与去年情况相同,最赚钱的10家上市公司除了几大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之外,仍是阿里巴巴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和腾讯控股有限公司。这十家公司在去年的总利润约为1.7万亿元,接近全部上榜公司利润总和的40%。
据悉,2019年,《财富》中国500强中共计有15家上市公司未能盈利,亏损总额约807亿元。居亏损榜首位的是青海盐湖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亏损额超过458亿元。位居第二位的爱奇艺亏损额达到103亿元。以商品低价争夺一、二线城市用户的拼多多2019年亏损额超过69亿元,位居亏损榜第三位。
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净资产收益率(ROE)最高的10家公司中房地产行业占了4家,其中仁恒置地集团有限公司ROE高达43.5%,位居ROE榜第一。网易公司位居第二。与老百姓餐桌相关的农林牧渔和食品饮料行业在ROE榜占据3席,分别是佛山市海天调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温氏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
- 详细资料
- 分类:财经要闻
原标题:全球芯片大变局!这家巨头突然暴涨5000亿 美国英特尔霸主地位不保?
来源:中国基金报
台湾的芯片巨头台积电,最近好事连连,不仅接到大订单,股价更是节节攀升。
在上周五美股的时候,英特尔遭遇重挫,暴跌16.24%,市值一夜蒸发415亿美元(约2911亿人民币),台积电却是另一番风光。台积电当晚大涨9.69%,市值飙升338亿美元(约2370亿人民币),总市值达3833亿美元。
而27日晚间,台积电再次迎来好消息,市值再增加近400亿美元,两个交易日下来市值更是增加了700多亿美元(约5000亿人民币),另外,台湾股市在台积电的带动下,创下了历史新高。
台积电两个交易日暴涨5000亿 获英特尔18万片6nm芯片订单
27日,台湾工商时报称,英特尔已与台积电达成协议,预订了台积电明年18万片6纳米芯片产能。
AMD方面,为了在英特尔7nm芯片进展延迟的情况下更快占领处理器市场,将加大对台积电7/7+纳米制程下单量,预计明年全年7/7+纳米芯片的订单增加到20万片,与今年相比约增加一倍,有望明年成为台积电7纳米芯片的最大客户。
得益于英特尔和AMD的订单,2021年上半年台积电制造产能将维持满载,对此,二级市场也做出了积极回应,在亚洲市场早盘期间,台积电在台北一度涨9.5%。
而27日晚间,美股开盘后,台积电在上周五美股暴涨9.69%之后,美股股价再次攀升,暴涨超10%,两个交易日,市值增加了5000多亿人民币,市值高达4200多亿美元。什么概念,差不多是中芯国际(73.360, 2.54,3.59%)的6倍,是贵州茅台(1672.280, 49.73, 3.06%)的1.5倍。
这是英特尔公司继公布7nm芯片工艺进度延期和美股7月24日收盘暴跌16.24%,公司市值一日蒸发415亿美元后,再次传出的新消息。
当地时间7月24日晚间,英特尔在电话财报会议上宣布7nm制程延迟,或将委托第三方代工厂。该消息发出后,资本市场反应剧烈,英特尔股价次日重挫16.2%,被传为其代工方的台积电股价大涨,市值暴涨420亿美元,而英特尔竞争对手AMD股价涨幅达16.5%。
成立数十年来,英特尔一直是IDM模式(设计与制造一体模式)的代表,从芯片设计,到制造、封装测试以及投向消费市场一条龙全包,这也让英特尔在竞争对手面前保持着领先地位。但是产能不足一直困扰着英特尔,其10nm工艺原计划2017年量产,但直到最近才开始大规模生产。
芯片考虑外包的消息传出后,有分析师称这是一个很大的失败,有可能终结英特尔在计算领域的主宰地位。
台湾股市创下新高
值得一提的是,台湾股市受台积电影响创30年新高
据报道,在权重股台积电的带动下,台股指数今日上涨2.3%,报12,588.3点,为收盘新高,此前台股最高为1990年2月创下的12,495.34点;上周五台股曾盘中短暂站上该点位后回落。受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的影响,台股曾于3月中旬进入熊市,当前距离年内低点已经反弹45%。
占台股指数权重超过四分之一的台积电今日涨停,股价刷新1994年上市以来高点。台湾工商时报未说明消息来源报导称,英特尔与台积电达成协议,预订了台积电明年18万片6纳米晶片;且得益于英特尔和AMD的订单,台积电2021年上半年先进制程产能将维持满载。此外,台湾经济日报也报导称,苹果在台积电龙潭厂区内成立专区,研发高阶显示技术。
作为全球最大晶圆代工厂和苹果公司主要供应商,台积电股价已从3月的年内低位拉升逾70%。得益于电子产品的出口需求,台湾上个月外销订单同比成长6.5%,创下2018年8月以来的最高成长,也优于分析师预估的年增1.2%。
英特尔半导体霸主地位将不保?
在英特尔和台积电达成协议的三天前,英特尔在业绩电话会上曾透露“可能会将主要零部件生产外包”。消息公布后,市场普遍认为,这意味着英特尔放弃了其五十年来主要的IDM竞争优势,并猜测英特尔可能将先进制程的芯片生产外包给台积电。
上周四,英特尔公布了该公司第二季度财报。虽然英特尔的营收和净利润双双超过市场预期,分别达到197.3亿美元和51亿美元,但是,英特尔在财报公告中透露,由于原本定于2021年底上市的7nm制程工艺中存在“缺陷”, 其7nm芯片生产时间较原计划推后约6个月,这意味着相关芯片将在2022年或2023年初上市。
当时,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鲍勃·斯旺(Bob Swan)称,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会准备好外包部分芯片制造,使用别家企业的晶圆代工厂。
相比之下,其竞争对手AMD基于7纳米架构的Ryzen 4000芯片已经上市数月时间,至少在时间上已领先于英特尔。
除了延期的工艺技术让英特尔焦虑之外,不同于AMD的业务模式让英特尔本身开始有了些动摇。
英特尔一直采用IDM(Integrated Device Manufacturer)的模式。有着自己的芯片工厂,从芯片的设计到制造再到封装、测试和销售都由自己把控,也就是说,可以实现芯片的自产自销。不过虽然这种模式可以自主把控技术工艺和产能,但是非常烧钱。
作为英特尔竞争对手的AMD,也曾是IDM模式的代表,2008年通过分拆卖掉了晶圆厂,以轻装上阵。业界认为它有向Fabless模式(无工厂模式)转型的倾向。自2018年开始,AMD就开始采用台积电7nm工艺,去年到今年持续“蚕食”英特尔市场占有率。
媒体报道称,AMD希望在英特尔先进制程延迟的情况下,拿下更多X86处理器市场占有率,所以也将争夺台积电产能,其明年投片量相比今年约增加一倍,预计明年全年将拿下20万片7nm/7nm+产能,将成为后者明年7nm工艺的最大客户。
独享7纳米制程所有订单
台积电二季度净赚286亿
台积电是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加工企业,在全球芯片代工市场上占据了一半的份额,是行业领头羊。排名第二的是三星,但市场份额只有两成。目前中芯国际虽然也在努力追赶,其14纳米的芯片技术已经应用于华为手机。但是要赶上台积电和三星的5纳米工艺,仍然相当艰难。
当前,全球芯片制造行业中,拥有高端芯片制造能力的厂家寥寥无几,特别是拥有7纳米以下制程的代工厂,全球只有台积电和三星2家。
台积电披露的“按工艺制程划分的收入图表”可以明显看出,28纳米以下(28、16、7)的高端芯片带来的收入占据台积电总收入的比例接近80%。
而台积电的良率更高,生产周期更稳定,因此,台积电几乎独享了7纳米制程领域的所有订单,且定价权极高。同时,台积电透露,目前5纳米制程的需求十分强劲,且这种需求将会持续到2022年。
另外,台积电的3纳米制程预计将于2021风险量产,2022下半年量产,3纳米相比5纳米工艺将带来70的密度提升,20-25%的功率提升。
有了技术作保障,近年来台积电的业绩蒸蒸日上,在新冠疫情蔓延的情况下,二季度台积电还是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
7月16日下午,台积电在2020年Q2法人说明会上,公布了本季度的财务情况。这家全球最大的半导体代工厂果然不负众望,Q2营收达到3107亿台币(738亿人民币,105亿美元),同比上涨为29%。
但最让人惊奇的是台积电的Q2净利润,高达1208台币(约41亿美元,286亿人民币),同比飙升81%,不仅超过了分析师预期,也创下6年来最高水平。
此外,台积电Q2的毛利润率高达53%,超过此前分析师给出的50%~52%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业绩表现优异,台积电本次调整了2020年的整体收入增长预期,从之前的10%~15%上调至20%;同时,他们也调高资本支出额度至160亿~170亿美元;但在年初,他们曾因预计经济大萧条即将到来,而下调过2020年收入预期。
“断供”华为带来隐忧
台积电占据着芯片行业的半壁江山,其客户也不容小觑,华为也是其中之一。然而由于美国颁布的禁令,台积电于7月16日宣布,若美国禁令不变,9月14日起要“断供”华为。根据台积电2019年的财报显示,华为的订单占据台积电总业务比例达14%,是台积电最重要的高端芯片(14纳米以下)客户之一,仅次于苹果的23%。如果断供,那么台积电14纳米以下的高端芯片势必出现很大的订单缺口。
台积电董事长刘德音此前在发布会上表示,短期来看,不能向华为供货对台积电的影响不可避免,台积电正在积极与其他客户合作,填补华为留下的空缺。
- 详细资料
- 分类:财经要闻
北京时间24日消息,根据英国汽车保养公司Fixter对全球65个城市停车情况的分析,纽约是全球停车费最贵的城市,但受疫情影响,今年纽约将损失超过5.9亿美元的停车费收入。
在3月份疫情爆发之前,纽约市平均每个工作日都会发出大约51,600张停车和学区超速传票。 但是,从3月23日到5月31日,平均每天发出的传票数量下降到26571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