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暴跌74%!优衣库也扛不住了...

  来源:中国基金报

  见习记者 文景

  7月9日,优衣库母公司日本迅销集团发布财报称,受全球新冠疫情影响,截至5月底的第三财季净亏损98.2亿日元,旗下日本优衣库业务第三财季营业利润暴跌74%,营收下降36%。利润巨亏消息对迅销股价影响似乎并不大,截至7月9日收盘,讯销涨0.37%, 报62,360日元每股。自今年3月19日触底以来,迅销股价已大涨53%。

  日本优衣库第三财季利润暴跌74%,母公司净亏损98.2亿日元

  7月9日,优衣库的母公司日本迅销集团发布财报显示,主要受到新冠疫情等影响,上半年多数门店暂时歇业,以致集团各事业分部均录得营收及利润大幅下滑。报告显示,截至5月底的第三财季公司净亏损98.2亿日元,营收为3364.1亿日元。日本优衣库业务第三财季营业利润暴跌74%,营收下降36%。海外所有主要市场的优衣库业务营收和盈利均大幅下降。

  3月下旬至5月上旬,日本优衣库813家门店中,有311家临时停业,单季同店销售净额同比下降34%。5月中旬开始,各门店陆续恢复营业,6月的收益已经上升。同时,在线上销售方面,日本优衣库第三季度单季的销售额同比大幅增长47.7%。毛利率同比上升3.3%。今年4月以来,优衣库在日本新开了三家门店。

  此外,迅销集团还发布了2020年度前三季度业绩报告,数据显示,截至5月底的本财年前三季,该公司净盈利下降43%,从上年同期的1586.7亿日元降至906.4亿日元(约合8.45亿美元)。营收下降15%,至1.545万亿日元。

  公司公告称,收益及净利下降主要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迅销集团旗下品牌门店临时停业或缩短营业时间,致使集团各事业分部业绩下降;因业绩不振,亏损门店的物业、厂房、设备及使用权资产录得152亿日元减值亏损。

  前三季度,日本优衣库事业分部累计收益为5988亿日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4.6%,经营盈利为791亿日元,同比下降18.1%。

  图片来源:公司财报  2020财年前三季度,海外优衣库事业分部累计收益6735亿日元,同比下降17.9%,经营盈利为518亿日元,同比下降58.5%。第三季度,受疫情影响,海外优衣库事业分部所有地区均录得收益及盈利双下降,但各地区的线上销售收益录得增长。

  图片来源:公司财报  分地区来看,大中华地区前三季度收益为3627亿日元,占总额的23.5%。虽然大中华地区前三季度收益、经营溢利双下降,但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向好,5月已经实现单月收益及溢利同比双增长,业绩开始稳步回升。在东南亚、南亚及大洋洲地区,较早解封的越南市场业绩在稳步回升;在北美地区,3月中旬起至5月底,大多数门店仍未恢复营业,收益录得大幅下降,经营亏损扩大;欧洲地区方面,由于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市场于3月中旬起至5月底多数门店仍未恢复营业,收益录得下降,经营亏损扩大。

  优衣库预计本财年净盈利或腰斩

  在疫情于部份地区渐缓后,日本优衣库、GU事业分部5月中旬以来业绩回升,大中华地区优衣库亦于5月达成收益及盈利增长,恢复效果高于预期。

  迅销集团表示主要因为包括日本等多数地区门店受疫情影响暂时歇业,以及前三季度录得减值亏损,预计第四季度仍有追加减值损失风险,并且向下修正全年度业绩预测多项指标,迅销集团预计截至8月底的本财年净盈利将下降48%,至850亿日元,营收将下降13%,至1.99万亿日元。

  迅销集团背后的日本首富

  迅销集团(FAST RETAILINGCO., LTD。)是一家日本控股公司,主要从事服装业务。优衣库正是隶属于日本首富柳井正所创办的迅销公司。优衣库在全球拥有2,200家店铺,75%都坐落在中日两国。迅销公司还拥有Theory、Helmut Lang、 J Brand、GU等品牌。不过,优衣库才是摇钱树。迅销财报显示,公司80%的年收入来自优衣库。

  目前,迅销集团仍落后于世界第一的西班牙Inditex集团(Zara便是该集团的明星品牌)和世界第二的瑞典H&M,前者年销售额为316亿美元,后者为248亿美元。

  3月份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公布以来,柳井正个人新增92亿美元财富,身家高达289亿美元,位列全球服装业领域最富有的亿万富豪的第二。而Inditex集团创始人是全球服装业领域最富有的亿万富豪,拥有646亿身家,位列第一。排名第三的是H&M的Stefan Persson,坐拥164亿身家。

  1984年,在优衣库在诞生之初,正赶上了日本由于房地产泡沫崩溃所造成的经济停摆,老百姓(98.990, -0.10, -0.10%)普遍是“勒紧了裤腰带”过日子。当时优衣库的战略定位是“简单、廉价和大众化”的品牌形象,凭借这一战略,优衣库在日本也迎来了初始的高速发展阶段。

  优衣库最早在2002年登陆上海,延续了其在日本的低价策略。但优衣库的业绩依旧很快就被晚来4年的ZARA和H&M轻松超越。2005年,优衣库又大举进军北京市场,结果同样铩羽而归,优衣库在中国的9家门店全部亏损。

  机构:未来销量或现复苏,但判定最坏时间过去为时尚早

  今年1月,中国实行封控抗疫措施,优衣库在华748家门店半数停业。4月下旬,优衣库门店全部营业。5月,日本40%门店暂时关停,但也已重新开张。上月,该公司分别在东京高端市场银座和购物核心商圈原宿新开两家优衣库门店。

  优衣库6月发布AIRism口罩,引人热捧,官网访问量骤增,几近瘫痪。新品发布同时吸引购物人群前往实体店,优衣库常年主打价格实惠的日常服饰。譬如,短裙售价处于9.9美元至39.9美元的区间。

  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全球逐步解禁,人们重新外出购物,亚洲涌现购物潮。伦敦数据分析咨询公司GlobalData调研主管Maureen Hinton表示:“亚洲零售商表现较优。在中国等市场,封禁措施已基本解除,人口基数庞大,需求不断增长”。

  摩根大通分析师Dairo Murata预计,6月份日本国内优衣库同店销售将增长20%-30%,这得益于对该公司Airism口罩的需求,该口罩在当月开始销售后迅速售罄。Murata在6月29日的研究报告中表示:“我们估计Airism口罩的销售额将增长3%,而且这些口罩在吸引消费者到商店方面也非常有效。”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尽管6月份的强劲销售也可能凸显了该公司的相对优势。专注于实用服装和亚洲市场实力的全球快时尚业者的实力,但现在说最坏的时刻已经过去还为时过早。

  一些分析师警告说,6月份的反弹可能是由于前几个月在国内紧缩的消费者的积压需求推动的,并且鉴于即将到来的经济衰退,销售复苏可能是短暂的。

  快时尚的消亡加速?又有2大美国零售巨头破产

  7月9日除了优衣库单季巨亏的消息,美国两大零售服饰巨头的破产新闻也震动全球零售服饰市场。

  最新宣布即将和已经申请破产保护的两家服装零售商都是美国知名企业,其中北美零售服饰巨头Ascena旗下拥有Ann Taylor、LOFT等多个女装品牌,其将关闭至少1200家门店。而布鲁克斯兄弟(Brooks Brothers)更是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1818年,包括林肯、罗斯福在内的40位美国前总统和无数投资银行家都曾是其忠实客户,这家企业将永久关闭51家店面,同时积极寻找新的买家。

  近半年以来,优衣库、Zara、H&M、GAP、拉夏贝尔等快时尚品牌纷纷宣布关闭部分门店,从资本热捧到门店关闭、股票濒临戴帽,国内快时尚的故事越来越难讲。

  2020年第一季度,拉夏贝尔实现营收10.02亿元,同比下降57.75%,而在此前,拉夏贝尔已经经历了连续两年的业绩颓势。2019年大规模关店清仓,全年关闭约4400家门店,品牌数量多、运营难度大、主业盈利难、海外收购失败、违约、负债等资金压力让拉夏贝尔陷入退市预警。

  无独有偶,美国快时尚巨头GAP因疫情暂时关闭了全球范围内大多数门店,虽然还有20%的线上收入,但在疫情时期,多数消费者并没有购买欲望。大范围关店、线上转型遇阻、收入停滞,GAP遭遇致命打击。

  H&M、Zara的境况也同样不乐观。受疫情影响,今年3月,H&M销售额下降46%,关闭了3778家门店。Zara发布的2019年度报告也显示,该集团全球50%的店暂时关闭。

  然而,疫情只是快时尚按下暂停键的导火索。

 

  在同一竞争赛道,中国市场曾经是每个快时尚品牌的必争之地。但随着入局者越来越多,中国快时尚市场所剩空间越来越小,行业饱和期逐渐来临,快时尚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风光早已不再。

  北京时间9日消息,日本东京商工调查(Tokyo Shoko Research)周二发布的数据显示,日本6月企业破产数量为780家,同比增长6%。破产数时隔2个月转为增加,达到今年最高水平。受新冠疫情影响而被迫破产的情况增多。关西的旅游公司等大型企业破产也增多。

  此前由于受理申请的法院为防疫而缩小业务,日本5月的企业破产数降至314家。但随着5月下旬日本解除紧急状态,法院业务开始恢复正常,破产数也转为增加。

  6月份与疫情相关的破产为94家,达到2月以后的最高水平。还出现了一些大型企业破产,比如关西旅游公司White Bear Family等。

  从行业来看,在疫情导致客人明显减少的住宿业及餐饮业等行业,破产企业明显增加。批发业及金融保险业也有所增加。

 

  今年上半年,日本总共有4001家企业破产,与上年同期持平。负债总额为6571.08亿日元,减少14%。

  原标题:全国平均工资版图:京沪收入水平最高,IT、科技业最有“钱”途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进入高考季,不少家长已未雨绸缪,孩子如何填报志愿会更有“钱”途?

  随着全国各地平均工资陆续出炉,从未来的收入角度看,答案渐渐清晰。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统计,截至7月6日,全国已有26个省(市、自治区)公布了2019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洞悉就业前景提供了新的风向标。

  其中,在城镇非私营单位中,北京、上海、天津年均工资最高,2019年均在10万元以上;在城镇私营单位中,居前三的则是北京、上海、广东,2019年年均工资均在6.2万元以上。

  分行业看,IT行业已连续四年雄踞行业榜首,2019年年均工资已超16万元。曾经颇具“钱”途的金融业,已被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反超,后者年均工资跃居行业第二。

  北京平均工资长期霸榜

  2019年,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0501元,名义增长9.8%;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53604元,名义增长8.1%。

  具体到各地,哪些省份年均工资高于全国平均线?

  城镇非私营单位方面,全国仅有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江苏等6省市的年均工资超过90501元的平均线,即月均工资超过7541.75元。

  私营单位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3604元的,只有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福建、浙江、重庆7个省市。这是典型的偏态分布,少数高工资省份对全国平均工资具有明显的拉高效应。

  其中,北京不仅是全国平均工资最高的地区,而且也是目前唯一一个私营单位、非私营单位年均工资增幅双双加快的地区,领先优势非常突出。

  北京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全市城镇非私营单位年均工资166803元,名义增速为14.4%,较上年加快3.7个百分点;私营单位年均工资为85262元,名义增长10.9%,较上年加快2.2个百分点。

  在四大一线城市中,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的座次是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以非私营单位为例,2019年北京年均工资超16.6万元,上海超14.9万元,深广相差不多在12万元上下。

  为什么北京的平均工资能长期雄踞全国榜首?这与北京经济结构特点、从业人员分布有一定关系。

  北京不仅是56家世界五百强的总部所在地,也是高薪人才的聚集地。2019年北京有1163.9万从业人员,其中近19%的从业者都聚集在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卫生和社会工作,这三个年均工资超20万元的行业。

  相较而言,在上海选择在不同类型的单位工作,工资可能差距较大。2019年上海非私营单位年均工资为149377元,居全国第二。但同期上海私营单位年均工资只有64226元,比邻近的苏州还少620元。目前,上海非私营单位年均收入是私营单位的2.3倍,在已公布的省份中差距最大。

  总体来看,尽管私营单位年均工资只有非私营单位的六成水平,但各地区的平均工资分布都呈现出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依次递减的趋势。

  以非私营单位为例,2019年东部、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年均工资,分别为104069元、81954元、73457元和71721元。其中绝大部分省份的省会城市,一般都是省内年均工资最高的城市。

  哪个行业最有“钱”途

  作为个人收入的主要来源,工资向来与行业“钱”途息息相关。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广大考生到底选择哪个行业最有潜力?

  以年均工资更高的城镇非私营单位为例,以往霸占薪酬榜首的是金融业,但现在又有了新变化。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现,自2016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年均工资超过金融业后,2019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年均工资也超过了金融业。

  目前,非私营单位中,年平均工资最高的三大行业分别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161352元,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133459元,金融业131405元,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78倍、1.47倍和1.45倍。

  这表明,年均工资既受就业人员结构影响,也与行业经济效益分不开。一个直观表现是,一些新兴行业、消费升级行业,工资增速跑出了加速度。

  非私营单位中,2019年年均工资增速居前三的行业,除了网购带热的批发零售业这个老面孔外,还新增了卫生和社会工作。随着多样化、多层次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去年卫生和社会工作行业的年均工资增速跳升到第二名,增长了11%,相当于去年年均工资涨了1.07万元。

  具体到全国各地,高薪行业的分布又有些许不同,表现出当地经济特点、产业结构高度匹配的特征。

  经济结构较重的部分北方省份,通常年均工资较高的行业是二产。非私营单位中,2019年内蒙古年均工资最高的是采矿业120107元,山西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3627元,河北是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100405元。

  而在南方地区,年均工资最高的往往是现代服务业。同样是非私营单位,2019年江苏年均工资最高的是金融业,为162687元;广东、广西则同步发生了变化,年均工资最高的行业不再是金融业,而换成了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019年该行业年均工资分别为175333元、107824元。

 

  平均工资较低的行业,在各地则呈现出相对一致的趋势。2019年,全国年平均工资最低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农、林、牧、渔业39340元,住宿和餐饮业50346元,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60232元,分别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43%、56%和67%。

  原标题 多地楼市调控现收紧迹象

  本报记者 董添

  7月以来,包括宁波、杭州、东莞在内的多个地区楼市调控政策出现收紧迹象,房价上涨明显的城市调控升级预期显现。

  调控升级

  7月6日晚,宁波市发布稳楼市“十条”新政,核心内容包括扩大限购范围,加强住房贷款审核等。

  此前,杭州市、东莞市对外发布了楼市收紧调控政策。7月2日,杭州市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商品住房公证摇号公开销售有关要求的通知》,支持自住需求,抑制投机炒房。具体措施包括,通过高层次人才家庭优先购房方式取得的住房,自商品住房合同网签备案之日起,5年内不得上市交易;房地产开发企业公证摇号公开销售新建商品住房,应对“无房家庭”给予倾斜,提供一定比例的房源保障。明确均价35000元/平方米以下新建商品住房项目对“无房家庭”的房源保障比例一般不低于50%。

  7月2日,东莞市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住房预(销)售管理的通知》要求,2020年8月1日起,申请预售的商品住房项目(含前期已办过预售和首次办理预售的项目),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及以下的,须一次性申请预售;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但剔除地下室面积后不足3万平方米的,须一次性申请预售;总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分期申请预售的,每期申请预售的建筑面积须不少于3万平方米,尾期建筑面积低于3万平方米的须一次性申请预售。该通知还指出,要加大力度打击捂盘惜售行为,严格规范商品住房认购行为。

  受疫情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全国多地楼市政策出现不同程度的调整。机构数据显示,上半年房地产调控政策次数累计为304次,2019年上半年为251次,同比增长21%,刷新半年调控次数的历史纪录。今年以来,全国发布人才政策的城市已超过120个。

  成交分化

  从整体来看,大部分城市上半年成交量同比持平或微涨,但5-6月,大部分城市的成交量出现明显上涨。易居研究院指出,6月房企为冲刺半年度业绩,加快了推盘节奏,也加大了营销力度,40城成交面积继续增长,5月以来已连续两月同比正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城市楼市的成交量出现了分化。

  以杭州地区为例,中原地产数据显示,上半年,杭州市区新房成交了68399套,半年度总成交金额约2013.3亿元。其中,6月的成交量达到19528套,创下了2017年6月以来新房单月成交量的新高。杭州市上半年二手房共成交4.3万套,比去年同期的4.14万套,上涨4.02%,比2019年下半年的3.96万套,上涨8.77%。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指出,近几个月,杭州楼市被全国关注,背后原因很简单,供需结构紧张,房价有上涨预期,限价制造了倒挂,倒挂就放大了需求。二季度,随着疫情逐渐缓解,杭州楼市触底反弹,连续三个月单月成交量突破上万套。

  而上半年,珠海、武汉、西安成交量同比降幅最大。易居研究院指出,2018年末和2019年上半年,珠海放松了对部分区域的限购,2019年上半年新房成交量同比大幅增长一倍多。因去年同期基数太高,导致今年上半年成交量降幅较大。由于疫情原因,武汉2月和3月新房基本没有成交量,4月以来成交量已经逐步恢复,今年上半年成交量大幅下降在情理之中。前两年西安在人才新政刺激下人口净流入排在全国前列,2018年和2019年上半年楼市成交火热。后来,西安出台了二线城市中最严厉的限购政策,楼市开始降温,今年上半年成交量降幅仅次于珠海和武汉。

 

  从上半年其他主要城市新房成交量看,一线城市中,上海和深圳成交量同比降幅较小,北京和广州降幅较大。二线主要城市中,南京、青岛、宁波同比降幅较小,重庆、长沙和郑州同比降幅较大。

  北京时间6日消息,马斯克兑现了生产“做空短裤”的承诺,以庆祝自己战胜了做空特斯拉(1208.66, 89.03, 7.95%)的投资者。周日,特斯拉的在线商店推出了一系列品牌服装,其中就包括“做空短裤”。

  马斯克本人发推称,限量版金边亮红色缎面“做空短裤”已上线,每条短裤“仅售69.420美元”。在这条推文中,马斯克又拿“420”这一数字做起了文章。

 

  马斯克在2018年一条推文中曾宣称考虑以每股420美元的价格将特斯拉私有化,因此招致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以误导投资人的罪名起诉。SEC表示,马斯克之所以将特斯拉的私有化价格定在每股420美元,是为了“取悦女朋友”,因为“420”这个数字在大麻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