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拜登正式确认当选,首先感谢的是“草根”)

  据美联社消息,当地时间14日,美国选举人团的538名选举人按各州选举结果进行投票,确认了乔·拜登在11月举行的各州选举中的胜利。由于现任总统唐纳德·特朗普一直拒绝承认其失利,使原本“例行公事”的选举人投票在今年显得格外重要。

  在获得了加州的55张选举人票后,拜登获得超过入主白宫所需的270张选举人票,选举人团至此确认他当选为美国下一届总统。

  按照程序,明年1月3日美国新一届国会宣誓就职,1月6日国会将举办联席会议正式清点选举人票。当拜登拿到270票的多数优势后,现任副总统兼参议院议长彭斯会宣布结果。

  美联社称,拜登重申了他的竞选承诺,将成为所有美国人的总统,不管他(她)有没有投票给自己,并表示美国在应对新冠病毒和经济问题方面还有艰苦的工作要做。

  拜登随后在推特上发文称,“570万民众在我们的选举胜利中出了力,这让我永远保持谦逊。为了感谢所有人,我们今晚将举办一场‘草根捐赠者,感谢你’的活动。点击网址来加入我们吧。”

  推荐阅读:

  从这项任命来看 拜登难改对华贸易强硬立场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网站12月10日发表报道称,美国当选总统拜登当地时间周四宣布将提名贸易律师戴琦出任美国贸易代表。报道称,戴琦一直以来都对中国持批评态度。

  据报道,如果得到参议院的批准,戴琦将接任一个关键的内阁级别职位,负责实施美国的进口规定,并与中国和其他国家谈判贸易条件。

  报道称,通过选择这位国会众议院筹款委员会高级贸易律师,拜登团队很可能想要表明他们有意回归更多边的贸易路线,以推进美国的贸易利益并应对来自中国日益激烈的经济竞争。

  戴琦将接替现任贸易代表罗伯特·莱特希泽。相比莱特希泽,戴琦可能更倾向于多边执行机制,不过她担任美国贸易代表未必表明美国将改变对中国的强硬立场。她曾说过,应该强硬和有策略地对付中国。

  “两人都有应对中国不公平做法的长期经验,这也是我们当前最紧迫的贸易问题。”特朗普的白宫前经济顾问克利特·威廉姆斯说,“戴琦最有可能不同的地方是她将如何利用世贸组织体系和联盟来向中国施压,迫使其改变行为。”

 

  据报道,2019年8月,戴琦呼吁改变莱特希泽对中国发起的长达数年的关税战的做法,并表示征收进口税实际上是一种防御性策略。

  原标题:2020国家医保谈判开启,新冠治疗药、抗癌药降幅会有多少

  今年的医保谈判在2020年即将结束时压轴出场。

  据央视新闻12月14日报道,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准入谈判今天在北京启动,此次谈判为期三天,涉及到癌症、精神疾病、眼病、儿科等药品品种。

  根据今年8月17日国家医保局公布的《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工作方案》(简称《方案》),此次医保目录调整分为准备、申报、专家评审、谈判和竞价、公布结果5个阶段。

  目前正在进行的是谈判阶段,参考过去四轮医保谈判,谈判成功品种将被列入国家医保乙类目录。

  根据今年9月医保局发布的《2020年国家医保药品目录调整通过形式审查的申报药品名单》(简称《名单》),今年共有751个品种通过形式审查。

  最终进入谈判的有多少品种,目前官方并未公布。

  中成药独家品种遭“灵魂砍价”

  未进入第四轮集采的中成药,在第五轮医保谈判中则“拔得头筹”。

  根据公开报道,有参与此次医保谈判的企业代表透露,此次医保谈判的第一天,也就是12月14日,有中成药产品降价三分之一。

  与集采一个品种多家企业竞争报价不同,医保谈判可以由企业提出申报,其中不乏独家品种,例如今年医保谈判对独家药品的认定以8月17日为准。

  根据《方案》,医保目录外的西药和中成药在符合《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第八条规定,且具备7个条件之一的药品目录外的药品,可以纳入拟新增名单。

  在7个条件中,最后一个是:在2019年12月31日前进入5个(含)以上省级最新版基本医保药品目录的药品,符合条件的药品目录外西药和中成药,一律由企业按程序提出申报,经审核通过后纳入拟新增范围,其中独家药品的认定,以今年8月17日为准。

  对于过去更依赖地方医保目录的中成药企业而言,如果无法满足前六个条件参选条件,这第七个则是进入国家医保目录的一个机会。

  曾经,中成药独家品种无竞品,无降价压力,被业内称为“躺着就能赚钱的品种”,然而在医保控费的大背景下,加上部分地方开始中成药集中采购,中成药的日子也不好过,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打开更大的市场,成为新的生存方法。

  新冠肺炎治疗药物降价幅度引关注

  本次医保谈判将持续到12月16日,也就是本周三,中成药三分之一的降价之后,可以预见的是,国家医保谈判的“灵魂砍价”风格将持续到最后,新冠病毒肺炎治疗药品的降价幅度备受关注。

  根据《方案》,2020年药品目录拟新增药品范围除了要符合《基本医疗保险用药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第八条规定,可拟新增的第一个条件就是与新冠肺炎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用药。

  此次医保谈判涉及到的与新冠肺炎相关的呼吸系统疾病治疗用药。

  这是今年新冠疫情大背景下的特殊条件,根据《名单》,这部分药物涉及12个药品,包括酪酸梭菌肠球菌三联活菌散、利巴韦林氯化钠注射液、注射用利巴韦林等。

  以注射用利巴韦林为例,在国家药监局官网数据库,其生产批文达300多个,涉及到科伦药业(19.840, 0.01, 0.05%)、华润双鹤(11.920, -0.06,-0.50%)、天药股份(4.930, 0.03, 0.61%)、以岭药业(24.360, 0.46,1.92%)、云南白药(111.600, -1.79, -1.58%)、神威药业、四环生物(4.800,0.06, 1.27%)、葵花药业(15.530, -0.10, -0.64%)、正大天晴、石药集团等多个上市公司。

  央视网9月22日报道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巨大,短期内很难完全结束,因此

  这次调整对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减轻新冠患者用药负担具有重要意义。

  PD-1抗癌药或再迎“灵魂砍价”

  癌症患者和家庭的沉重负担备受关注,而如何通过医保手段减轻这部分患者和家庭的压力,成为一个现实问题。

  2018年10月,国家医保局曾组织抗癌药专项医保谈判,平均降幅达到56.7%;2019年医保谈判广谱抗癌药PD-1/PD-L1单抗类抗癌药,四家企业竞争,最终仅信达生物一家成功谈判,竞争可谓十分激烈。

  今年PD-1/PD-L1单抗再次受到关注。

  根据公开报道,目前国内获批的有8款PD-1/PD-L1药物,

  包括阿斯利康的度伐利尤单抗、施贵宝的纳武利尤单抗、默沙东的帕博利珠单抗、罗氏的阿特珠单抗,以及百济神州的替雷利珠单抗、君实生物(70.160, 3.15, 4.70%)的特瑞普利单抗、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恒瑞医药(96.250, 6.14, 6.81%)的卡瑞丽珠单抗。

  此前,信达生物方面曾向澎湃新闻表示,今年不参与医保谈判。也就是说,今年最多有7款PD-1/PD-L1药物参与竞争。从总量来看,去年PD-1/PD-L1药物参与医保谈判的仅仅4个,今年总数上直接翻倍。另外,在众多PD-1/PD-L1药物中,同是PD-L拼的还有适应证,如恒瑞和百济神州的单抗药物均有霍奇金淋巴瘤,谈判中必然更加针锋相对。

  2019年,信达生物的PD-1免疫抗癌新药信迪利单抗注射液降幅达到64%,进入医保。因为进入医保,信达生物的信迪利单抗注射液实现销售额的快速增长。据信达生物10月27日的公告,仅今年第三季度,该药的销售额就超6亿元。根据其2020年半年报,该药在今年前六个月共实现营收9.21亿元,同期增加177.7%。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君实生物收到上交所的问询函,涉及的问题之一即是其特瑞普利单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质疑。虽然回复函中,君实生物强调,相关报道与客观事实严重不符、相悖,但资本市场的疑虑并未完全打消,股价仍然呈现下跌趋势。

  根据君实生物的公告,其特瑞普利单抗销售收入在今年前九个月共 6.89 亿元,同比增长 30.91%。业内人士认为,此次医保谈判或是君实生物的另一个大考。至于7大产品,最终谁能胜出,降幅多少,仍需等待官宣。

  回顾前四轮医保谈判:降价均在50%左右

  医保谈判因为2019年的“灵魂砍价”而为大众所知,实际上国家医保谈判制度早就存在,澎湃新闻根据公开报道进行了梳理。

  第一轮医保谈判开始于2015年10月,当时的卫计委等16个部委(局)建立起部门协调机制,组织开展了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试点工作。

  当年11月下旬,正式启动国家药品价格谈判试点,谈判小组先后与乙肝、非小细胞肺癌专利药品相关企业进行多轮谈判。2016年5月,首批国家药品价格谈判结果向社会公布,其中慢性乙肝一线治疗药物替诺福韦酯,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药物埃克替尼和吉非替尼,价格降幅均在50%以上。

  第二轮医保谈判结果于2017年7月由人社部公布,此次谈判涉及利拉鲁肽注射剂等36种药品,包括肿瘤靶向药、心血管病用药以及血友病等重大疾病的药品,平均降幅达44%,降幅最高达到70%。

  第三轮医保谈判集中在抗癌药专项谈判,2018年国家医保局组织来自全国20个省份的70余名专家通过评审、遴选投票等环节,并经书面征求企业谈判意愿,确认12家企业的18个品种纳入谈判范围。

  最终,通过此次谈判有17个药品成功谈判成功,涵盖了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慢性髓性白血病、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黑色素瘤、肾细胞癌、结直肠癌等10多种癌症治疗用药,平均降幅达到56.7%。

  第四轮医保谈判发生在2019年11月,共有150个谈判药品,119个新增药品有70个谈判成功,平均降幅60.7%;31个续约产品有27个谈判成功,平均降幅26.4%。相关药品涉及癌症、罕见病、肝炎、糖尿病、耐多药结核、风湿免疫、心脑血管、消化等10余个临床治疗领域。

 

  这次医保谈判备受关注的是有22个高价抗癌药新进医保,平均降幅达65%,其中在热门的PD-1抗体药物中,4个产品谈判竞争,最终仅有信达生物与礼来合资的PD-1免疫抗癌新药信迪利单抗注射液以降价64%的幅度谈判成功。

  12月7日,在第五届华糖万商领袖大会暨第四届中国食品工业发展年会上,微众银行与华糖云商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食品行业这一重点领域,就更好地为食品经销商提供金融服务这一主题展开深入协作。会上,微众银行详细介绍了经销商贷款产品的定位及特色,展示了微业贷供应链金融服务小微企业所取得的阶段性成绩,并分享了微业贷如何运用金融科技力促小微金融模式实现新突破。

  

 

  深入布局糖酒食品行业

  微业贷经销商贷款产品推出定制化福利

  微众银行微业贷经销商贷款产品是微众银行在微业贷的基础上,深挖供应链金融服务领域,推出的具有特色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可帮助经销商企业主周转资金完成订货。微众银行微业贷经销商贷款产品具有无抵押的特色,额度高至1000万,无需线下开户、无需纸质材料、全天候、全自动的便捷服务,为经销商带来审批快、借款快、周转快的良好体验。与同类型产品相比,微业贷经销商贷款产品具有诸多优势:授信额度高、还款周期长、申请流程简单、不过度依赖核心企业信用、不依赖货物押品等,获得了不少经销商群体的认可。

  此次签约,微众银行与华糖云商就食品行业展开深入合作,在经销商贷款产品的基础上,推出了定制化服务,除了针对性实行多样化提额的政策,客户额度可提升50%-100%,还依据客户行业、区域、经营状况、提用情况等定制最优惠价格,推出限时优惠等诸多福利,如贷款年利率最低可至3.6%、日利率最低可至0.01%。

  微众银行微业贷经销商贷款产品切实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获得了经销商企业主的一致好评。目前,微业贷经销商贷款产品应用行业覆盖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与蒙牛、娃哈哈、旺旺、格力等超过200家知名品牌建立合作,并为上万家经销商提供超百亿的订货资金,服务企业数遍布27个省或直辖市,包括超200个县级以上城市。

  

 

  服务长尾、普惠小微

  微业贷供应链金融服务再升级

  2017年,微众银行推出国内首个线上无抵押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产品—微业贷,以“1分钟,1部手机,服务200家小微企业”的互联网效率,在三年的时间服务了超过170万户企业法人,其中超过60%是首次获得银行企业贷款的实体小微企业。截至目前,微众银行微业贷共发放金额近4000亿元。

  微众银行微业贷在小微客户群体中拥有较高的口碑美誉度,呈现了强粘性、高认可度的特征。据统计,微众银行微业贷经销商客户群体中,反复使用微业贷产品的用户超过80%,其中最高累计提用 407次。微众银行微业贷切实帮助众多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获得了用户的大量好评,普遍反映微业贷操作便捷、门槛低,解决了企业资金的周转问题。

  而在供应链金融服务领域,微众银行针对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打造了差异化特色金融服务。微众银行微业贷供应链金融较为全面地覆盖了上下游供应商、经销商企业的生态圈,批量触达小微企业。目前,微众银行微业贷供应链客户户均授信120万元,单笔借款20万元,超过50%的借款单笔利息支出不到500元。上线两年期间,微众银行微业贷供应链金融服务签约核心企业覆盖了国内外知名品牌及行业龙头,有效提升了上下游小微企业的融资额度,降低了他们的融资成本,促进了产业链的健康发展。

  科技驱动产业链探索

  微众银行为重点产业链提供数字化金融支持

  微众银行作为国内首家互联网银行和民营银行,自成立伊始就以“让金融普惠大众”为使命,专注为小微企业和普罗大众提供更为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微众银行坚持创新驱动不松懈,在金融科技前沿领域探索创新,将最新研究成果应用于金融服务实践,力求成为国内以金融科技践行普惠金融的先行者,让更多的小微企业享受快捷完善的金融服务。

  微众银行还通过构建ABCD(分别指人工智能AI、区块链Blockchain、云计算Cloud Computing、大数据Big Data)的金融科技基础服务能力,较大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致力于构建一个开放、共赢、有特色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此次针对大食品行业开展精耕细作,是微众银行微业贷深化供应链金融服务、践行实体小微普惠金融的又一有力证明。未来3年,微众银行将为新基建、生物医药、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等30个重点领域展开深入探索,以科技驱动产业链探索,深入布局产业金融,为重点领域产业链提供更多金融产品与服务支持,通过支持链属企业来提升产业链的稳定性与竞争力,打造小微企业“数据供应网”,坚定践行服务实体经济的愿景与初衷。

  谁是下一个GDP2万亿城市: 苏州最接近,武汉快速“回血”

  作者: 林小昭

  在GDP万亿元城市即将扩至20个以上之时,多个强二线城市正在向GDP2万亿元目标进军。

  2019年,我国已有5个城市的GDP突破2万亿元大关,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广州和重庆。在这5个城市之后,还有哪些城市也有望迈入这一行列呢?

  数据显示,2019年有6个城市的GDP位于1.4万亿到2万亿元之间,分别是苏州、成都、武汉、杭州、天津和南京。其中,苏州和成都距离2万亿元最近。

  苏州有望率先冲线

  不是计划单列市,也不是副省级城市,作为普通地级市的苏州,经济总量曾多年仅次于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高居全国第五。近年来虽有所下滑,但仍位居全国第六,仅次于北上广深和重庆。

  改革开放之后,靠近上海的苏南地区外向型产业快速发展,紧邻上海的苏州通过与上海分工合作,工业经济得以高速发展,并发展成为全国工业产值最大的城市。苏州下辖的几个县级市包括昆山、张家港和常熟长期位居中国百强县前列。其中,昆山GDP超过了4000亿元,超越了贵阳、太原等省会城市。

  不仅如此,去年全年苏州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160家、累计达7052家,仅次于北上广深,成为二线城市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最多的城市。可见,接受上海的溢出效应十分显著。

  2019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235.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6%,距离2万亿元大关已经不远。不过,受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今年前三季度苏州实现GDP14208亿元,离2万亿尚有5792亿元。从单个季度来看,苏州第三季度实现GDP5157.8亿元,因此今年全年要突破2万亿难度仍不小。

  但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四季度外贸出口大幅回暖,作为外向度很高的城市,苏州的经济增速也有望持续回升。

  当然,作为经济总量最大的地级市,苏州未来的发展也存在着诸多短板。比如从城市空间结构来看,尽管苏州市域总人口超过了1000万人,但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只有357万,离特大城市尚有不小距离,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够突出。

  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苏州确实需要在现代服务业方面补短板,有些服务业可以发展,但有些服务业发展肯定不如上海和南京,比如金融、高教方面肯定要依托上海的资源,要和上海充分错位发展。

  武汉大幅“回血”

  苏州之后,成都去年GDP超过1.7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七。成都这几年充分抓住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机会,吸引了大量人才,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集群,在中西部城市中的表现十分突出。

  2019年末,成都共有高新技术企业4149家,比上年新增1036家,增长33.3%;实现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9471.8亿元,增长10.8%。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规模以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研究与实验发展、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2.7%、24.8%、22.0%。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西南大区中心和副省级城市,成都总人口超过了1600万人,超过广深,位居全国第四。同时,四川是西部第一经济大省和西部第一人口大省,常住人口达到8375万人,户籍人口超过9000万,因此成都的经济腹地相当大。

  武汉和成都这两大中西部城市的竞争也十分胶着。这两座大区中心城市高教力量雄厚,近年来在中西部经济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两城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均十分亮眼。去年武汉GDP超过了1.6万亿元,位居全国第八。

  今年受疫情冲击,武汉GDP增速虽然仍为负,但复苏态势极为强劲。前三季度,武汉GDP总量已接近上年同期九成,同比下降10.4%,降幅比上半年收窄9.1个百分点。根据当地媒体报道,前三季度,“武汉已重新返回全国前十”。可见当前武汉正在快速“回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叶青对第一财经记者分析,预计明年全年,武汉GDP总量有望回到第八的位置。

  杭州产业竞争力强但也有短板

  从GDP总量上看,2019年杭州虽经济总量与2万亿大关尚有不小距离,但从产业发展水平来看,杭州是最接近北上广深四大一线城市的新一线城市。

  其中,在资金总量方面,杭州去年底已经超过了4.5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五,继续紧追广州;在A股上市公司方面,杭州已经达到了155家,仅次于北上深,位居全国第四。

  另外,一线城市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有很强的人才吸引力,而衡量一座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对外地人才尤其是外省籍人才的吸引力是一个重要指标。通常来说,一线城市能够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人才,在一线城市就业的外省籍毕业生也会比较高。

  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0年秋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杭州的平均招聘薪酬达到9812元/月,仅次于北上深,位居第四。麦可思研究院的数据显示,在杭州就业的2017~2019届外省籍本科毕业生占比达到61%,超过广州,位居全国第四。

  杭州的亮眼表现,主要得益于近年来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杭州全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2952亿元,增长11.5%,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个百分点,占GDP的25.5%。相关产业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增长12.6%,人工智能产业增长10%。在数字经济的带动下,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达115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2%。

  不过,杭州的短板也十分明显。比如杭州的新兴产业过度注重模式创新,但在科技研发方面仍然不强,尤其是整个信息经济结构偏软,在科技制造业方面有待提高。另外,与一线城市相比,杭州更像“单打冠军”,整体的综合性功能与一线城市尚有不小距离。比如在交通方面,杭州的航空、地铁交通等差距仍比较大。

  杭州之外,南京和天津这两个城市去年GDP超过1.4万亿元,总体上与2万亿大关仍有不小距离。

 

  作为长三角地区的特大城市,南京的一大短板是市域人口规模偏小,只有800多万人,这也是6个GDP2万亿后备军城市中,唯一一个常住人口低于1000万的城市。不过南京是第二经济大省江苏的省会,邻近的安徽经济发展很快,南京的经济腹地很大,这几年南京雄厚的科教资源优势也在不断转化为科创优势。

  (原标题:茅台酒容易抢购了吗?本月三大电商平台联手放量150万瓶)

  澎湃新闻记者 王启帆

  年末,茅台加大直销渠道放量。

  近日,天猫、苏宁易购、京东三大电商平台纷纷宣布加大1499元/瓶的茅台投放量。据统计,三大平台共有150万瓶茅台在12月供消费者抢购。

  具体来看下各家的投放量和抢购规则:

  天猫超市

  天猫超市自12月10日开启最大规模茅台酒单月供应,预计超过40万瓶500ml装53°飞天茅台投放市场,约为去年同期的10倍。天猫超市酒水行业负责人常武表示,作为贵州茅台酒最重要的直销渠道之一,天猫超市将保持1499元平价供应,卖老百姓喝得起的茅台。

  从12月10日至13日期间,天猫超市将在不同时段推出茅台。其中,10日、12日的放货时间为每天12点、16点、20点;11日、13日每天20点。之后放货时间,将根据物流和货品情况调整,并即时通过天猫超市活动页面告知消费者。

  苏宁易购

  12月10日,苏宁易购宣布将在12月份放出50万瓶53度500ml装飞天茅台,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年底购酒需求。作为贵州茅台酒全国综合类电商中标企业,苏宁易购将保持1499元的平价供应。同时,苏宁易购的抢购规则也有新调整,将原来的每天上午10:00抢购改为每天上午9:30开抢,其他规则不变。

  京东

  12月10日,京东宣布在线上京东超市和线下京东七鲜门店开启全渠道茅台酒单月供应,线上线下预计超过60万瓶500ml装53°飞天茅台投放市场。

  从12月10日起,京东将在京东APP和京东七鲜APP的不同时段持续放量销售飞天茅台酒。根据京东销售规则,京东超市将在每天10点,京东七鲜APP将在每天上午9点进行放货销售。其中,双十二(12月12日)当天京东超市将放量销售500ml装53°飞天茅台预计10万瓶,时间为0点和18点。同时,还有茅台生肖酒现货平价供应。

  茅台酒容易抢了吗?

  目前,53度飞天茅台酒的销售渠道分为直销渠道和经销商渠道。直销渠道除了茅台在全国范围内的自营店外,自去年起作为营销体系改革的一部分,茅台还签约70家直销渠道商,包括全国性商超、区域性商城、综合性电商、直营电商和烟草零售商等。

  直销渠道规定的飞天茅台对外售价为1499元/瓶,而经销商渠道出售的茅台酒价格随市场波动,目前市场的整箱批价已突破2800元/瓶。

  因1499元的价格优惠,所以直销渠道的抢购一直受到“狂热”追捧,除了消费者可购买到平价茅台外,平台也收获了流量和猛增的会员数量。

  据一位苏宁易购的会员分享,其于12月平台放量后抢到了一瓶茅台酒,“感觉比前几个月前容易”。

  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茅台向直销渠道放量,各大直销渠道在年末增加供应,平台每天都是定时定量对外发售,消费者依然机会有限。以天猫超市12月40万瓶茅台酒的体量计算,天猫超市在全国每天约有1.3万瓶左右的投放量,分布至各省约400瓶不到。相较于家乐福线下50家门店每天约有万瓶的投放量来说,抢购机会极小。

  放量会导致茅台酒价格下跌吗?

  除了天猫超市、苏宁易购、京东外,其他直销渠道也将在第四季度迎来投放量的增加。根据茅台方面公布的销售计划,2020年四季度,直销渠道计划销售4160吨飞天茅台酒,超880万瓶茅台酒。

  那么多茅台酒流入市场,会导致茅台酒价格下跌吗?

  首先要了解,年末因临近元旦和春节一直以来都是白酒销售的旺季,因此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多年以来茅台都会在此阶段加大投放。例如去年春节前,茅台酒集中投放了7500吨左右,约合1593万瓶茅台酒。不过因为往年集中投放量是针对经销商的,其价格也随市场走势而波动,去年茅台酒价格在春节前曾一度接近3000元/瓶。

  而今年情况不同,4160吨流入市场的价格规定被限价为1499元/瓶。此外,因销售渠道为电商、商超等公开、透明平台,消费者也更容易有机会买到平价茅台。

  据上海一经销商向记者透露,受到电商放量影响,茅台酒价格在近期有一波回落,散装茅台价格为2550元/瓶,整箱茅台价格为2880元/瓶。

  增加投放,茅台会创收吗?

  增加了那么多直销渠道投放,茅台公司的利润会增加吗?答案是:上市公司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茅台,600519.SH)的利润不会明显增加。

  自2018年以来,茅台对经销商供酒的出厂价是969元/瓶,而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茅台目前给直销渠道的出厂价是1399元/瓶。因此,只要茅台将茅台酒渠道从经销商手中向直销渠道转移一瓶,就可以多获利430元。

  按照茅台酒今年第四季度4160吨直销放量计算,其将带来近20亿的营收增长,和约10亿元的净利润增长。

  但上市公司贵州茅台否认了这种说法。

  11月23日,贵州茅台发布澄清公告称,公司2020年第四季度直销收入占比和前三季度相比不会有显著变化。公司生产经营工作有序推进。公司2020年第四季度销售计划已纳入年销售计划,并计入已披露的2020年度财务预算,2020年度实现营业总收入较上年度增长10%左右的目标未发生变化。

  那增加的营收和净利润去哪里了呢? 有一种可能是贵州茅台的母公司——茅台集团。

  据记者从行业人士处了解,很多渠道商并非和上市公司贵州茅台签约,而是茅台集团,因此利润并不会直接体现在上市公司层面。

  今年6月,茅台集中与22家渠道商签约,从当时记者获得的一份“中选通知函”来看,22家新增渠道商的签约对象是贵州茅台集团营销公司。

  贵州茅台集团营销公司是于2019年5月成立的茅台集团全资子公司,负责茅台酒直营工作。当时还引起了贵州茅台股东的不满,有个人股东向上交所投诉称,“贵州茅台酒股份有限公司涉嫌向大股东贵州茅台集团输送利益。”

  在持续引起争议后,贵州茅台于去年8月回复了上交所的监管函,表示茅台集团并无全盘直销经营公司茅台酒配额的计划,控股股东与公司之间亦无形成金额较大关联交易的安排。

  根据茅台2020年的销售计划,公司计划投放量3.45万吨,其中经销商渠道1.7万吨,集团营销公司3000吨左右,海外2000吨,公司持续加大直营力度,其中自营店2020年增加2800吨至4400吨。

 

  若以3000吨,每吨2124瓶,每瓶1399元/元的直销出厂价计算,2020年贵州茅台集团营销公司的销售额约为89亿元,较2019年的56亿元增加约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