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9月5日电,美图(01357.HK)涨18.60%,股价重回1港元上方。根据日前公布的中报,实现总收入9.712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20.5%; VIP订阅业务收入为3.392亿元,同比增长61.4%,并超越在线广告业务成为公司VIP订阅业务收入为3.392亿元,同比增长61.4%,超越在线广告业务成为公司最大的收入来源。

  原标题:华为余承东:华为Mate50系列发布会要发布全新技术 让信号超越地面

 

  证券时报e公司讯,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表示,9月6日华为Mate50系列及全场景新品秋季发布会要发布的全新技术,让信号超越地面,让通信时刻相联。

  净利再降 张小泉(15.900, 0.02, 0.13%)的“营销牌”该怎么打

  转自:北京商报

  上市一年,净利下滑、市值跌半,张小泉百年老字号的光环正在消失。8月29日收盘,张小泉市值为24.77亿元,距最高峰腰斩。前一晚,张小泉披露半年报,净利下滑超两成。业界有声音传出,这么费力营销仍未达预期,这两年张小泉的营销牌打错了?

  净利下滑超两成

  8月28日晚间,张小泉发布2022年上半年度财务报告,实现营业收入约为4.39亿元,同比增长32.7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428.95万元,同比下降22.52%。

  针对净利润的下滑,张小泉方面在财报中表示,受疫情对物流交付的影响以及对经营主体以上海为中心的线下零售渠道经营的影响,加上阳江张小泉正式投产后尚处于产能爬坡期、单位制造成本偏高等原因,净利出现下滑。

  事实上,近两年张小泉的业绩发展呈放缓趋势。财报数据显示,2019年,张小泉净利润同比增长65.04%;2020年,净利润同比增长6.8%;2021年,净利润同比增长1.96%。

  业绩不达预期的同时,张小泉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自2021年9月上市以来,张小泉股价一路下跌。资料显示,上市当日张小泉股价一度上涨424.84%,冲上38.16元/股,收报33.59元/股,当日市值53.18亿元。随后股价一路下跌,截至8月29日收盘,张小泉的股价为15.88元/股,市值为24.77亿元,距最高峰腰斩。

  在业内人士看来,张小泉业绩下行的背后,除了疫情影响自身发展外,也有行业竞争加剧的原因。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有近3000家企业从事刀剪生产,2019年刀剪行业全国市场总量约991亿元,按照营业收入计算,张小泉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仅为0.5%。

  其中已经登陆资本市场的也不在少数,比如成立于1998年的苏泊尔(45.320, 0.35, 0.78%),在全国范围内共拥有五大研发制造基地,其中明火炊具品类中刀具、厨房工具等产品在市场上具有较好的知名度。成立于1993年的爱仕达(7.910, 0.08, 1.02%)也是其面临的竞争对手,据了解,爱仕达目前共有三大生产基地,同样在炊具类产品行业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营销不灵了?

  作为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的百年老字号刀剪企业,张小泉一直都在努力改变老字号陈旧的品牌形象,吸引新一批年轻消费者群体。为此,张小泉在营销上下足了功夫。

  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张小泉销售费用投入1.17亿元,同比增长41%;2022年上半年销售费用投入7552万元,同比增长70.89%。

  销售费用不断增加的同时,张小泉也在不断扩张。据了解,仅在2022年上半年,张小泉新就新开拓了12500个线下终端网点。同时在商超、购物中心采取集中陈列模式增加品牌与产品形象的展示,增加与消费者的互动;并大力投入发展新兴电商,在各电商平台开设类目旗舰店,有力扶持新开拓类目产品的高速增长。

  在过去的2021年,张小泉在天猫、抖音、快手等平台进行多场直播带货。据张小泉官方消息,2021年,张小泉在新媒体及内容运营方面取得较大的进展,全线上平台总曝光量超过2.09亿人次,同比增长23倍;总互动量29万人次,同比增长42倍。2021年11月1日-11日,张小泉全网销售额达2597万元+。

  此外,张小泉还冠名《中国有嘻哈》等潮流综艺节目,并在《中国有嘻哈》节目中推出了“泉叔”IP形象,拉近与年轻人的心理距离,推升张小泉在年轻人中的品牌认知度。

  虽然在营销上下了“血本”,但从放缓甚至下滑的业绩情况来看,似乎作用不大。战略定位专家、九德定位咨询公司创始人徐雄俊表示,作为百年老字号,在品牌形象上以及行业壁垒上就已经超出了同行业很多品牌。而张小泉加码的电商直播带货,更多是一种以低价换流量的做法,用最低的价格换取流量的价格战只会导致增量不增利。同时随着直播带货的投入,一定程度上会损害、影响品牌形象,企业很难在消费者心中建立高端化发展的品牌形象。

  针对重营销一说,张小泉相关负责人表示,相关内容以财报为主。不过张小泉此前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货复兴、国潮兴起的当下,张小泉将不断迎合新时代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推出适合特定消费对象的产品,在产品的造型、颜色和功能上多下苦功,尝试跨界营销、IP合作以及利用新兴传播媒介,更好更大地扩大张小泉的品牌影响,服务更多的消费者。

  不可否认的是,在加大营销的同时,张小泉在研发上的投入虽没有营销的增幅大,但也是逐年上升的。财报数据显示,2021年,张小泉研发费用投入为2288万元,同比增长14.02%;2022年上半年,张小泉研发费用投入1133万元,同比增长11.76%,占比不足3%。

  张小泉官方也对外表示,未来将持续研发投入,力争在刀具产品方面,不仅以锋利见长,更能充分考虑中国消费者的实际,真正做到“更懂中国厨房”。

 

  北京商报记者 张君花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步入收官冲刺期。近日,中国交建(8.200, 0.16, 1.99%)、国家能源集团等多家央企宣布已完成三年行动主体任务,一些地方也密集召开三年行动收官推进会,打响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攻坚战”。从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半年报来看,超半数上市公司净利润同比实现正增长。业内人士表示,下半年,在三年行动收官和央企国企稳增长双轮驱动下,年底国企央企有望实现改革和效益增长双丰收。

  确保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多家央企陆续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

  8月30日晚间,中国交建发布2022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显示,中国交建提前一个月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8月11日,中国电信(3.760, 0.01, 0.27%)宣布国企改革三年行动94条关键举措已全部完成,提前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

  此外,国家能源集团、中国五矿、保利集团、国家电网、中国石化(4.250, -0.02, -0.47%)、兵器装备集团、中国华电、中国移动(64.240, 0.22, 0.34%)、东风公司、中国建材、南航集团等多家央企宣布已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主体任务,重点改革任务取得明显成效。

  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日期临近,大唐集团、中国华电、中核集团、南航集团、中国石油(5.400, 0.06, 1.12%)、中智集团、兵器工业集团、华侨城集团等多家央企密集召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推进会,聚焦短板弱项,采取更精准有力的措施,确保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员刘兴国表示,不少央企已经完成或接近完成三年行动重点改革任务,促使央企活力得到提升,效率效益明显改善,综合竞争力得到增强。“下半年,央企将主要围绕世界一流企业建设和价值创造能力提升两大方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同时,在中长期激励机制、混合所有制改革、专业化整合、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迈出新步伐。”刘兴国说。

  清华大学中国现代国有企业研究院研究总监周丽莎认为,多家央企将稳增长放在突出位置,围绕“两利四率”目标体系和“两增一控制三提高”目标,提高企业盈利能力,同时,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半年,央企在改革成效和经营效益方面将交出亮眼的成绩单。

  地方国企打响“攻坚战”

  从地方来看,近期,多地陆续召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推进会,打响三年行动“攻坚战”。

  8月26日,吉林省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以“现场+视频”方式召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攻坚部署推进会,要求全面梳理短板弱项,精准发力、靶向攻关,尽快查漏补缺、“销号清零”。

  中国证券报记者梳理发现,在北京、江西、吉林、甘肃、宁夏、安徽、贵州、福建、山西等多地召开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会上,部分地区已宣布完成三年行动主体任务,在公布三年行动成绩单的同时并明确了下一阶段改革发展任务目标。多地将聚焦多种形式中长期激励、上市和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重组整合、混改以及三项制度改革持续发力。

  刘兴国表示,地方国企改革主要有四个方面亮点:并购重组推进力度加大,资源配置更加合理有效,主营业务更加突出,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中国特色现代国有企业治理制度基本建成;历史遗留问题加快清理解决,企业办社会职能也基本完成剥离;基本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监管模式和针对混改企业的监管新模式。

  “有些地方已经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改革任务,但也有个别地方的改革面临较大压力,年底前要想全面完成改革任务还有较大困难,个别地方在推动省属企业基本完成改革任务方面还需加力提速。”刘兴国说。

  企业经营效率提升

  随着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临近收官,近日,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2021年度中央企业改革三年行动重点任务考核结果。其中,中国能建(2.240, -0.02, -0.88%)、中国移动、南航集团、中国建材集团、保利集团、中核集团、中国航天科工、国家电投、中国电子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华润集团、中交集团、五矿集团、中国建筑(5.180, 0.04, 0.78%)、宝武集团等多家央企获评A级。

  在改革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不少央企也实现效益增收。

  知本咨询国企改革数据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31日,已有1388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披露了2022年半年报,839家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15家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分别为60.45%、51.51%。从央企上市公司来看,300家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5家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占比分别为66.37%和60.84%。93家净利润同比增长超过50%,54家净利润同比增长超100%。

  “央企全年净利润增长6.5%的目标可以实现。”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目的是推动企业实现更好的经营效益,企业经营效益提升则是国企改革成功的证明。今年年底国企央企有望出现改革和效益双丰收的局面。

 

  海通证券(9.430, -0.05, -0.53%)首席经济学家荀玉根表示,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优化了企业制度,培育塑造了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促使企业经营效率得到提升,从而抬升企业估值。

  北京时间2022年8月26日,中国及全球最大的在线健身平台Keep因递交招股书6个月内未通过聆讯,IPO申请状态转为“失效”,目前已无法正常查看或下载。

  这也意味着,Keep的上市计划暂时搁浅。

  2月25日,Keep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招股书。为此,Keep还进行了一轮大范围组织架构调整:RDC(运动内容中心)被拆分、消费品业务南迁,引入经验丰富的首席市场官。

  此后,关于Keep能否成为港股“运动科技第一股”的讨论一直沸沸扬扬。而6个月之后的这次折戟,无疑让Keep及其背后的资本们十分失望。

  据天眼查信息显示,Keep关联公司北京卡路里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9月,法定代表人及工商披露的最大股东为创始人王宁,持股比例为85.44%。

  2015年2月,Keep App正式上线,包含健身教学、跑步、骑行等功能。

  2021年,Keep的累计用户超过3亿。平台的平均月活跃用户为3440万,其中330万为平均月度付费会员。

  迅速成长的Keep也早早获得了资本的青睐。

  早在2014年11月,Keep就拿到了第一笔融资:来自泽厚资本的300万人民币天使轮融资。

  此后,Keep在不到七年的时间之内完成了九轮融资,累计金额达40多亿元。

  Keep距今最近的一轮融资也是投资方数量最多、交易金额最高的一轮,估值为130亿元人民币,较E轮融资时翻了一倍。

  Keep的F轮融资由软银愿景基金(Vision Fund)领投,高瓴资本 (Hillhouse Capital)、高都资本 (Coatue Management) 跟投, GGV纪源资本、腾讯、五源资本(原晨兴资本)、时代资本 (Jeneration Capital) 以及BAI资本等老股东继续追投。

  持股方面,IPO前,Keep创始人兼CEO王宁持股18.61%,联合创始人彭唯持股2.26%,临河创始人刘冬持股1.18%,联合创始人文春鹏持股1.16%,GGV纪源资本持股16.14%,软银持股10.39%,其他投资者持股50.25%。

  事实上,Keep的运营并非和它的融资一样顺风顺水。

  Keep的招股书显示,截止到2021年9月30日的9个月内,Keep实现营收11.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3%。然而,Keep的净亏损高达6.96亿元。在2019年和2020年,Keep也分别有3.66亿元和1.06亿元的净亏损。

  尽管收入一直在增加,Keep的盈利能力却似乎越来越差。

  Keep在招股书中指出,Keep的营收来源主要由消费品业务、会员与付费课程、广告和其他服务构成。

  其中,Keep消费品包括智能硬件、小器械等耐消品,以及健康轻食、健身服饰等快消品;Keep会员服务则向收取会员费的用户提供包括独家健身课程、直播课程以及基于人工智能的定制计划等服务。

  从营收组成来看,主要包括智能单车、手环、智慧秤、跑步机等硬件,以及健身装备、服饰、食品的Keep自有品牌产品贡献的份额最大。这一版块的销售额快速增长,从2019年的3.9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6.4亿元,占总收入的近六成。

  而另一边,2021年前三季度会员及线上付费内容收入3.8亿元。靠之发家的传统内容板块仅占总收入的30%,缩水明显,核心用户流失严重。

  对此,Keep的解释为:“公司策略性地增加了在流量获取和品牌推广方面的支出,以进一步获取、激活及挽留用户。”

  近几年,Keep一直在进行更多维度的商业化尝试,相继发布了线下健身空间Keepland、智能健身硬件KeepKit、服装品牌Keepup、轻食沙拉Keeplite。结果也是喜忧参半。

  部分分析师认为,此次赴港上市失效,Keep已经错过了上市的最佳时机,之后想要再次冲击上市,难度将会增加。

 

  目前,Keep方面对于此次的上市失效暂时还未有官方回应。